肩关节周围炎本病在临床上具有广义和狭义两重含义,广义的“肩关节周围炎”包括所有肩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如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等。狭义的“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肌腱、韧带、滑膜囊、关节囊)发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一般“肩关节周围炎”指后者而言,可简称为“肩周炎”,是以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筋伤病证,临床上又称“五十肩”、“冻结肩”、“肩凝”、“肩痹”、“漏肩风”等。本病易发于四十五岁以后,多见于缺乏适当的肩关节功能活动者,其发展有自愈倾向,自愈期大约为两年,预后良好。1.肩关节的构成及特点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半球形的肱骨头组成球窝关节,由于关节盂小而浅,其总面积相当于肱骨头的三分之一左右,且关节囊薄弱、宽大而松弛,所以该关节的活动范围最大,运动最灵活,可以在多个轴位上运动。2.肩关节的肌肉及其活动范围(1)肩关节的肌肉: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軔带非常丰厚,借此维持其运动的灵活性和结构的相对稳定性。肩前侧有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和胸大肌,后侧有冈下肌和小圆肌;外侧有冈上肌、三角肌和肱二头肌头肌长头。(2)肩关节的活动范围:①外展九十度,由冈上肌、三角肌完成。其中冈上肌收缩,臂外展十五度,然后三角肌收缩,臂外展至九十度。②内收(肘达身体中线)七十度到九十度,由喙肱肌、胸大肌、胸小肌完成。③内旋七十度到九十度,由大圆肌、背阔肌完成。④外旋三十度,由冈下肌、小圆肌完成。⑤前屈九十度,由肱二头肌、喙肱肌、三角肌前部纤维完成。⑥后伸四十五度,由背阔肌、大圆肌完成。⑦环转三百六十度,由多组肌肉协同舒缩完成。1.急慢性肩部扭挫伤肩关节附近的损伤,使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渗出,产生无菌性炎症。若失治误治,渗出物未能完全消散、吸收,反而机化、粘连,致使相邻的不同功能的肌肉、肌腱之间发生粘连,功能活动受到牵制而引发疼痛及活动受限,这是临床上最多见的病因。2.肩关节骨折与手术肱骨上段骨折及肩关节周围手术等原因,造成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出血、水肿,加之术后必不可少的外固定,肩关节缺乏原有的功能活动,致使渗出物不能迅速消散、吸收,产生机化、粘连,引发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此外,颅脑外伤、肿瘤、中风等引起上肢运动障碍的疾病,导致肩关节失去应有的运动,局部出现肿胀,渗出物若不能迅速吸收、消散,也易引起继发性机化、粘连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其主要机制是欲动不遂,诱发粘连。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两个:一是年老体衰,局部气血运动不畅,是本病产生的内在因素;二是感受寒凉,睡眠当风,寒凉刺激加剧血液循环障碍,阻碍炎性水肿的吸收,是本病发生的一个主要诱因。1.病史慢性起病,多见于四十至五十岁的人群,女性多于男性,冬春季节好发。2.症状(1)疼痛:肩关节周围广泛疼痛,并有逐渐发生、发展、加剧的过程,多始发于一次或轻或重的肩部外伤史,如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疼痛初起时多较轻,痛点少,疼痛逐渐加重且波及面广泛,疼痛可扩散至同侧肘部,遇寒加重,遇热减轻,日轻夜重,常可影响睡眠。(2)功能障碍:病程越长,活动障碍越明显。日常生活中,患者常因不能自如地穿衣、洗脸、梳头、如厕而就医。肩关节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至少出现两个以上功能活动方向的受限,如上举、后伸、外展、内旋和内收等。其中,以患者外展外旋受限最为多见。严重外展受限时,可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患者常常以腰功能代偿肩功能。(3)肌肉萎缩:病史久者,可出现患肩肌肉萎缩,肩关节功能活动丧失。肩部肌肉广泛性萎缩(以三角肌最为明显),肩峰突出。1.分期根据本病的进展情况,在临床上可分为三期:一是疼痛期,病程大约一个月,有的可持续两到三个月;二是僵硬期,疼痛逐渐减轻,但肩关节活动越来越受到限制,活动范围减少到二分之一左右,病程约持续六个月左右;三是恢复期,各种症状逐渐恢复,在各种功能活动中,首先是外旋活动逐渐恢复,其次是外展和内旋。(病变早期以疼痛为主(肩痹),病变后期功能活动明显受限(肩凝)。2.诊断要点(1)多有肩部伤筋或受寒的病史,多发生于五十岁左右的女性。(2)肩关节周围广泛压痛。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及多处压痛点,以肱骨小结节、肱骨大结节、喙突、盂下结节、三角肌粗隆、冈上肌、冈下肌的附着点等处最明显,且常可触及到结节状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3)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的肩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受限。(4)肩部肌肉萎缩,以三角肌萎缩最为明显。本病要注意和肩部其他筋伤、神经根型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病证进行鉴别。1.肩部其他筋伤本病与肩部其他筋伤的鉴别点:一是本病的功能活动受限出现在主动、被动活动两方面,而其他肩部软组织损伤病变多为主动活动障碍而被动运动正常;二是本病的压痛点多,而其他病证痛点单一。2.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也可出现肩部及上肢痹痛,也可因痛而不愿主动抬举运动上肢,但被动运动肩关节时功能活动正常。压痛点多位于颈部(颈夹脊穴),伴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等。如与肩周炎联合为病,则称“颈肩综合征”。临床上,有许多患者先患颈椎病,后因上臂麻木、疼痛、乏力等不愿活动肩关节,致使肩关节缺乏适当运动,进而引发肩周炎。3.斜角肌损伤综合征斜角肌损伤综合征除上肢痹痛外,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伴有患肢血管受压现象,血管阿德森试验阳性,压痛点多位于锁骨上窝处(缺盆)。4.肩部肿瘤、结核肩部肿瘤、结核的疼痛多剧烈,伴有特殊体征,X线检查有助诊断。5.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有游走性疼痛并波及多个关节的症状,遇寒冷刺激或静止时疼痛较重,遇热及轻微活动后则疼痛减轻,但过劳后病情又会加重。有时肩部可出现轻度红肿,但活动范围多不受限。6.肩关节结核肩关节呈弥漫性肿胀,发病年龄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老年人较少见,X线检查对本病有鉴别意义。7.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多属于血源性感染,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伴有全身发热、恶寒,白细胞计数增高等。1.治疗原则理筋止痛,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恢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2.经络及取穴以手三阳经在颈肩部及上肢的循行路线为操作重点,可选取抬肩、条口、颈臂(锁骨中点稍内侧旁开零点五寸,直上一寸,可在锁骨中点稍内侧,锁骨下动脉搏动上方)、天宗、肩贞、秉风、曲垣、肩中俞、肩外俞等腧穴。3.手法操作(1)滚揉肩部: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患侧。医者采用单手或双手在肩关节周围疼痛区施以滚法、揉法五到七分钟,并配合搓擦手法3到5遍,以肩外侧、肩袖肌等处为操作重点,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度。(2)弹拨、点揉痛点:医者在肩髎、肩贞、臂臑及压痛点施以弹拨法、点按法、指揉法二到三分钟,交替施术。手法应轻柔、和缓、深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3)侧卧滚揉:患者取侧卧位,患肩朝上,医者立于背侧。医者采用单手或双手在肩关节周围疼痛区施以滚法、揉法五到七分钟,并配合搓擦手法三到五遍,以肩外侧、肩袖肌等处为操作重点,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度。(4)环转肩部:医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按压肩关节前后痛点,另一手握患者肘部,做肩部环转运动五到七次,动作幅度由小变大,以患者能耐受为度。(5)按揉肩前: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立于患侧。医者以单手或叠掌按压肩前部,而后施以掌揉三到五分钟,以胸大肌、肱二头肌、喙肱肌等处为操作重点。(6)点按条口:医者点按患侧条口穴一分钟,同时嘱患者主动环转活动上肢,动作幅度由小变大,以患者能耐受为度。(7)肩关节被动运动: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背侧。医者对患肩施以推肩拉手内收法、前屈后伸捏筋法、扣肩揉搓扛动法、环转活动肩部法。1)推肩拉手内收法:医者立于健侧,一手推住健侧肩部(固定),另一手从健侧胸前托患侧肘部,缓慢牵拉使其内收,在极度内收位用体侧抵紧健侧肩后部,医者放开推住健侧肩部的手,空拳叩击患侧肩部周围数遍。2)前屈后伸捏筋法:医者一手托握患肢肘部使上臂前屈后伸,另一手在上臂后伸位捏拿肩前筋、前屈位捏拿肩后筋。3)扣肩揉搓扛动法:医者于患侧半蹲式,用肩扛患肢上臂,双手扣于肩部前后,进行协调地揉搓动肩,以肩部温热感为度。4)环转活动肩部法:患者取低坐位,医者立于患侧后方。医者一手固定肩部,另一手握拿患肢腕部托起前臂(嘱患者配合)作顺时针的环转活动,动作幅度由小变大,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以上肩关节被动运动法可反复操作三到五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二到三种进行操作,以患者能耐受为度。(6)搓抖牵拉上肢: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用双手夹持住患肢,搓法反复操作三到五次,而后牵拉患肢,施以牵抖法二到三次。(1)急性期手法应轻柔缓和,并适当限制肩部活动,慢性期手法刺激宜重,并适当配合功能锻炼。(2)注意局部保暖,并配合温热敷等。(3)嘱咐患者自己进行功能锻炼,以巩固手法治疗效果。如患侧手指爬墙、患侧抡重锤法(以软绳系重物,手握软绳,作肩关节外展外旋的抡转运动)、甩湿毛巾法〔以手握湿毛巾一端,将另一端尽量向高处(铁丝上)甩挂,反复进行〕、体后拉手法(患肢背手,以健手牵拉患手,尽力向上提拉运动)、双肩内收外展法(双手手指相扣,置于颈后,使双肘尽力靠近或远离)。进行功能锻炼时,应注意循序渐进,不能过度劳累或用猛力,避免引起不良后果。肩峰下滑囊炎因肩部的急、慢性损伤,炎症刺激肩峰下滑囊,从而引起以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一种病证,称为肩峰下滑囊炎。肩峰下滑囊位于三角肌下面、冈上肌上面,其顶部附于肩峰、喙肩韧带下面及三角肌深面,底部附于肱骨大结节和肩袖上,此囊分为肩峰下和三角肌下两个部分,二者之间可能有一个薄的中隔,但大多数是相通的。滑囊将肱骨大结节与三角肌、肩峰隔开,在上臂外展成直角时,滑囊几乎完全隐藏于肩峰下面而不可见。滑囊的主要功能是使肱骨大结节避免在肩峰下发生摩擦。在临床上,往往因长期摩擦而引起劳损,产生滑囊水肿、增厚的无菌性炎症,或发生滑囊壁内互相粘连,妨碍上臂外展和旋转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肩峰下滑囊炎大多继发于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特别是冈上肌腱炎,如过度的肩部外展活动,也与周围组织的退行性变有关,此外长期的反复摩擦也可导致滑囊损伤。冈上肌肌腱位于肩峰下滑囊的底部,冈上肌肌腱的非特异性炎症常可波及肩峰下滑囊,引起滑囊充血、组织液渗出、水肿、囊内积液等病理变化而形成滑囊炎。日久慢性炎症残存,不断刺激,滑膜增生,囊壁增厚,滑液分泌减少,组织粘连,从而影响肩关节外展、上举及旋转活动。1.病史患者往往有肩部急慢性损伤的病史,或有肩部其他筋伤的病史。2.症状(1)急性发病者,肩外侧深部疼痛,疼痛较重,昼轻夜重,夜间挤压患肩常可痛醒,严重时可波及整个肩关节及三角肌,常影响睡眠。为减轻疼痛,患者常使肩关节处于内收、内旋体位。慢性起病者,疼痛多不剧烈。(2)肩关节外展、内旋活动受限。(1)以肩外侧深部疼痛,疼痛较剧,上肢外展、外旋疼痛加剧为主要症状。(2)可在肩部外侧,肩峰下面触及压痛点,症状较重时,可触及肩部轮廓扩大,并可在三角肌前缘出现一圆形隆起。当肩关节外展到一定角度,肱骨大结节进入肩峰,则压痛不明显。本病要注意与肩周炎、冈上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进行鉴别。1.肩周炎肩周炎的功能活动受限出现在主动及被动活动两方面,而肩峰下滑囊炎主要表现为患者肩部外展、外旋功能受限,肩外侧疼痛明显。肩周炎表现为肩部的多个压痛点,而肩峰下滑囊炎压痛点主要在肩部外侧,肩峰附近。2.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多可由冈上肌腱炎引起,但冈上肌腱炎的压痛点多局限在肩峰附近,且疼痛的深度、广度比肩峰下滑囊炎要小。3.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的压痛点主要在肩部外侧,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压痛点主要在肩部前侧,结节间沟附近。肩峰下滑囊炎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两者均有外展受限,但肩峰下滑囊炎内旋受限明显,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则不明显。1.治疗原则活血化瘀,理筋止痛。2.经络及取穴以手三阳经在肩部及上臂的循行路线为操作重点,可选取肩井、肩髎、臂臑等腧穴。3.手法操作1)滚揉放松肩部: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侧。患肢轻度被动外展位,医者施以滚法或掌揉法三到五分钟,以患部感觉温热为佳。而后以指揉法施术于压痛点(阿是穴)一分钟,以加强滚法效果,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反应物消散吸收,解除肌肉紧张、痉挛,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2)点揉腧穴:栂指点揉肩髁、肩髎、臂臑、缺盆、肩井、阿是穴等腧穴二到三分钟,以患者自觉酸胀感为度,点按后可配合揉法。(3)弹拨痛点:以拇指指腹或掌根在痛点(结节状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施以弹拨手法一到两分钟,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4)提拿搓擦肩部:以拿法、搓法、擦法施术患者肩部二到三分钟,以放松肩部肌肉,缓解疼痛。(5)摇动肩关节:医者一手扶于患者肩关节,另一手托其腕部或肘部,医者做旋转摇肩动作两到三次。(1)注意避风寒,局部保暖,并配合热敷或拔罐等方法。(2)适当配合功能锻炼,如缓慢的肩部外展、内收、旋转。冈上肌腱炎冈上肌腱炎是指因冈上肌肌腱的无菌性炎症,引起肩部疼痛及功能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属肩袖损伤范畴。(1)冈上肌起于冈上窝,其肌腱斜向上外方,在肩峰和喙突之间的韧带(喙肩軔带)及肩峰下滑囊的下面,肩关节囊的上面,穿过肩峰与肱骨头构成的狭小间隙,止于肱骨大结节。其形如马蹄铁样,主要功能是协助三角肌使上肢外展。上肢外展三十度以内时,主要依靠冈上肌肌腱将肱骨头固定在肩盂内,外展超过三十度,则主要由三角肌收缩继续完成。(2)冈上肌属于肩袖的组成部分之一。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以及肩胛下肌共同组成肩袖,分别从肩关节上部、前部和后部跨过肩关节,穿过肩关节囊与肩峰下滑囊的缝隙,止于肱骨大结节及其前方的小结节,具有加强肩关节稳定性的作用。1.急性损伤上肢在外展三十度内时,受到来自腕部方向的牵拉及旋转动作(此时上肢的外展动作主要靠冈上肌承担),此时如遇提携重物行走时碰到障碍,或跌倒时以手撑地,或肩关节脱位等原因,极易造成冈上肌附着点的急性牵拉伤,局部充血、水肿,产生急性无菌性炎症,经久不愈,可继发纤维化、粘连而出现临床症状。2.慢性劳损上肢外展六十度到一百二十度时,肱骨大结节靠近肩峰,使冈上肌肌腱通过的间隙变窄,容易造成冈上肌肌腱的摩擦或挤压,此时如果肩部运动过于频繁,如打排球时的托球动作或缝纫工人的缝衣动作,极易造成同上肌肌腱与肩峰及肱骨大结节的反复摩擦、挤压而出现炎症,病久不愈,可继发机化、变性、钙化或断裂而出现临床症状。3.自身退变四十岁以后,由于肌腱反复受到挤压、摩擦逐渐退化变性,质地变脆,弹力下降,在遭遇上述外伤时,很容易出现相关的病理改变而出现临床症状。1.病史多发于四十岁以后,除急性损伤者外发病多缓慢,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2.症状(1)急性损伤疼痛剧烈,可放射至冈上窝及三角肌下附着点(肱骨三角肌粗隆、臂臑穴),上肢外展及内外旋时可引起疼痛加剧。慢性损伤主要表现为肩部酸痛无力,喜热怕凉,劳累后加重。(2)患者肩关节主动外展受限。患者在以肩关节为轴作上肢主动外展运动时,三十度以内及六十度到一百二十度范围内出现疼痛,特别是八十度到一百一十度内疼痛最为剧烈,动作常因此不能完成或坚持,超出一百一十度后,患者主动外展运动则无障碍。(1)以肩外侧近肱骨大结节处疼痛,主动外展六十度到一百二十度疼痛加剧,被动外展活动正常为主要症状。(2)压痛点多局限于肱骨大结节处(肩髎穴),急性期可触及肿胀,拒按。慢性期可触及阳性反应物,喜按。症状较重时,在冈上窝、结节间沟处亦可出现压痛。(3)主动外展疼痛加剧,功能活动障碍,但肩关节被动外展运动正常,无疼痛出现及功能障碍,这是本病的特征之一。(4)病久不愈,可出现肩袖萎缩,以冈下肌、小圆肌及肩肩胛下肌明显,偶尔可见到三角肌变厚变粗。(5)疼痛弧试验阳性。本病要注意与肩周炎、冈上肌肌腱断裂、冈下肌和小圆肌损伤进行鉴别。1.肩周炎冈上肌腱炎压痛点主要在肩部外侧、肱骨大结节附近,主动运动障碍明显,特别是在肩关节主动外展六十度到一百二十度期间疼痛明显加剧,超过一百二十度疼痛反而减轻。肩周炎表现为肩部的多个压痛点,且出现多方向的主动和被动运动受限。2.冈上肌肌腱断裂冈上肌腱炎主动外展六十度到一百二十度受限是因为挤压肌腱导致疼痛引起,而并非肌腱自身病变,局部痛点按压片刻或封闭后,其功能活动受限消失或明显减轻。冈上肌肌腱断裂出现功能障碍是由于肌腱本身断裂导致,在局部封闭后,疼痛减轻,但肩部外展活动仍然不能完成。3.冈下肌和小圆肌损伤冈下肌和小圆肌,由于其作用相同,所以在临床上多同时受到损伤,只是损伤程度不同而已。冈上肌腱炎以肩胛冈上方、肩外侧疼痛明显,肩井穴、巨骨穴有明显压痛。冈下肌和小圆肌损伤的下方、肩后侧疼痛明显,天宗穴、肩贞穴有明显压痛。冈上肌损伤,肩外展时疼痛,并出现疼痛弧实验阳性;冈下肌和小圆肌损伤,肩外旋抗阻力试验阳性。1.治疗原则理筋止痛,消炎止痛。2.经络及取穴以手三阳经在肩部及上臂的循行路线为操作重点,可选取秉风、肩井、肩髎等腧穴。3.手法操作(1)滚揉放松肩部: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侧。患肢轻度被动外展位,医者施以侧滚法或掌揉法三到五分钟,以患部感觉温热为佳。而后以指揉法施术于压痛点(阿是穴)一分钟,以加强滚法的效果,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反应物的消散吸收,解除肌肉的紧张、痉挛,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2)点揉腧穴:拇指点按揉肩髁、肩髎、臂臑、缺盆、秉风、阿是穴等腧穴二到三分钟,以患者自觉酸胀感为度,点按后可配合指揉法。(3)弹拨痛点:以拇指指腹或掌根在痛点(结节状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施以弹拨手法一到两分钟,手法轻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以达到解除粘连、滑利关节的目的。(4)肩部按动法:医者以一手栂指按于肩峰附近或患者痛点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肘部或腕部,施以肩部旋转法或外展内收三到五次,以达到理筋止痛、解除粘连的目的。(5)提拿搓擦肩部:以拿法、搓法、擦法操作患者肩部二到三分钟,以达放松肩部肌肉、缓解疼痛的目的。(1)急性期手法应轻柔缓和,手法操作时间不宜过长,并适当限制肩部活动,尤其是外展运动,以减少牵拉及摩擦,防止加剧炎症并有利于炎性水肿的消散吸收,防止继发机化、粘连及钙化、断裂。慢性期手法刺激宜重,可适当延长操作时间。(2)注意避风寒,局部保暖,并配合热敷等。(3)适当配合功能锻炼,如肩部缓慢地外展。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肩关节活动时,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反复在肱骨结节间沟摩擦而引起退行性改变,腱鞘充血、水肿、粘连、纤维化及增厚,使腱鞘的滑动功能发生障碍,以肱骨结节间沟疼痛、压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疾病。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起于肩胛骨的盂上结节,向下跨过肱骨头,从结节间沟与横軔带形成的纤维管中穿过,主要作用是屈肘及使前臂旋后,并有协助上肢前屈的功能。其在肩关节内的运动是被动的,即随肱骨头的运动而滑动(在肩外展运动时,肱骨结节间沟以肱二头肌长腱为轨道上下滑移)。关节的超常运动,如前臂旋后位时,该肌最紧张,容易造成肌腱与腱鞘、结节间沟摩擦而受伤。1.急性损伤上肢在外展外旋屈肘位时受到急剧、猛烈的牵拉,如跌倒时手抓住上外方物体,坠入坑洞时两肘撑住两侧边沿,造成原本紧张的肌腱与腱鞘、结节间沟产生剧烈摩擦,产生无菌性炎症(局部水肿、渗出、出血)。2.慢性劳损长期、反复地使肩关节处于活动范围极限的运动,如搬运工搬重物往高处放,棒球运动员击球动作等,使肱二头肌长腱在腱沟中反复、过度摩擦,从而充血、水肿产生无菌性炎症,病久可导致粘连、变性或断裂。1.病史多有明显急性肩部上举、外展外伤史或反复肩关节屈伸劳损病史,可因受寒或一次轻微外伤而诱发。2.症状(1)患者自觉肩关节前外侧(结节间沟处)酸痛或钝痛,可有刺痛,昼轻夜重,严重时可波及整个肩关节及三角肌,常影响睡眠。(2)患者多不敢运动肩关节,不敢提重物,愿意前臂屈曲贴靠胸前,以避免因肩关节运动而引起疼痛。(1)以肩外侧近肱骨大结节处疼痛,上肢外展后伸疼痛加剧为主要症状。(2)压痛点局限在结节间沟处,并可摸到肿胀、变硬的肱二头肌长头腱,按压拨动此肌腱,疼痛明显加剧。(3)运动肩关节,尤其是上肢外展后伸时疼痛剧烈,抗阻力屈肘外展外旋时可引起疼痛加重,但不如上肢外展后伸时典型。(4)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紧张试验阳性。(5)X线检查可见肱骨结节间沟变浅、狭窄,沟底或侧面有骨赘形成。本病要注意与肩周炎、冈上肌腱炎、肱二头长头肌腱滑脱进行鉴别。1.肩周炎肩周炎的功能活动受限出现在主动及被动活动两方面;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主要表现为患者屈曲肘关节,前臂旋后或让患者抗阻力屈肘、前臂旋后的时候,结节间沟处疼痛明显。肩周炎表现为肩部的多个压痛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压痛点主要在肩部外侧、肱骨结节间沟附近。2.冈上肌腱炎冈上肌腱炎的肩关节主动外展六十度到一百二十度受限,并出现疼痛加重。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主要表现为患者抗阻力屈肘及前臂旋后时候疼痛加重。3.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滑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滑脱,触诊时结节间沟可触及异常凹陷,摸不到正常的肱二头肌长腱,患者屈肘及前臂内外旋时,可在肱骨小结节内侧处触及滑动的肌腱(即有异常隆凸),肩关节外展运动明显障碍。1.治疗原则理筋止痛,消炎止痛。2.经络及取穴以手三阳经在肩部及上臂的循行路线为操作重点,可选取肩井、肩髎等腧穴。3.手法操作(1)滚揉放松肩部: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侧肩部。患肢轻度被动外展位,医者施以侧滚法或掌揉法三到五分钟,以患部感觉温热为佳。而后以指揉法施术于压痛点(阿是穴)一分钟,以加强滚法的效果,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反应物的消散吸收,解除肌肉的紧张、痉挛,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2)点揉腧穴:栂指点按揉肩髁、肩髎、臂臑、缺盆、阿是穴等腧穴二到三分钟,以患者自觉酸胀感为度,点按后可配合揉法。(3)弹拨痛点:以拇指指腹或掌根在痛点(结节状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施以弹拨手法一到两分钟,手法轻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以达到解除粘连,滑利关节的目的。(4)肩部按动法:医者以一手栂指按于肩峰附近或患者痛点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肘部或腕部,施以肩部旋转法或外展内收三到五次,以达理筋止痛、解除粘连的目的。(5)提拿搓擦肩部:医者以拿法、搓法、擦法操作患者肩部二到三分钟,以达放松肩部肌肉、缓解疼痛的目的。(1)急性期手法应轻柔缓和,手法操作时间不宜过长,并适当限制肩部活动,尤其是外展运动,以减少牵拉及摩擦,防止加剧炎症并有利于炎性水肿消散吸收,防止继发机化、粘连及钙化、断裂。慢性期手法刺激宜重,可适当延长操作时间。(2)注意避风寒,局部保暖,并配合热敷等。(3)适当配合功能锻炼,如肩部缓慢地外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veaw.com//mjcczl/1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