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年10月29日,是第15个“世界脑卒中日”,今年WSO提出:“JointheMovement,号召公众增加体育运动减少卒中风险”。偏瘫肩痛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5%~84%,最早发生在卒中后2周,通常在卒中后2~3个月内发生。偏瘫肩痛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会延缓和阻碍上肢运动功能恢复,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偏瘫肩痛主要原因:患侧肩部的处理不当、肌张力异常、肩关节半脱位、关节囊挛缩、肩手综合征、丘脑综合征、臂丛神经损伤等。

目前偏瘫肩痛的发病机制暂不明确,比较认可的解释是偏瘫发作主要通过以下3种机制引起肩关节正常功能受损。这些变化使肩关节稳定性受到影响,并处于疼痛风险。

偏瘫肩痛发病机制

1、运动控制受损(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的增高或降低都可以引起偏瘫肩痛。研究显示,85%的偏瘫患者在痉挛期出现肩痛,18%的患者在弛缓期出现肩痛。肩关节半脱位也可归为此类机制,在弛缓期由于肩部缺少肌肉的支撑,在患肢重力影响下对周围软组织过度牵拉,使肩关节囊的神经感受器受刺激而引起肩痛。

2、周围软组织继发改变

包括粘连性关节囊炎、肩袖撕裂、肱二头肌肌腱病变等。LO等对32例偏瘫肩痛患者进行关节造影检查发现,50%的患者有粘连性关节囊炎。这是肩痛的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

3、外周和中枢神经活动异常

包括肩手综合征、臂丛神经和周围神经损伤等。肩手综合征发病率约20%,常发生在卒中后3个月内,卒中患者在恢复期患手出现水肿、疼痛及患侧肩关节疼痛并使手的运动功能受到限制。

偏瘫肩痛治疗方法

1、手法治疗

临床上运用关节松动、神经肌肉易化等运动疗法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保持肩关节无痛范围的活动度,防止粘连性滑囊炎的产生,松动肩胛骨,纠正关节盂和肱骨头的位置,恢复肩关节的正常锁定机制,同时还可促进本体感觉的输入。手法刺激肩周围肌肉的张力和诱发活动,增强关节的稳定性。

2、中频干扰电治疗

将两种不同频率的正弦电流,交叉地输入人体,在电力线的交叉部位形成干扰场,在深部组织产生低频调制的脉冲电流,以治疗疾病。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对渗出、水肿和血肿的吸收,镇痛、消炎等作用。

3、磁振热治疗

采用交变磁场、生物磁振、温热三种物理因子相结合的同步物理治疗仪。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血液流动,提高血管通透性,促进炎性产物排出等作用。

4、电刺激疗法

肩关节半脱位多数发生在病后3周内,以肩胛带肌肉松弛为诱因,故以预防为主。利用电流刺激肩关节周围的肌肉,提高肌肉收缩能力,防止肌肉收缩下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目前比较有效的是功能性电刺激。刺激强度以可引起明显的肌肉收缩,且患者能接受而又不导致肌肉疲劳为度,逐渐增大电流强度。

5、针灸疗法

针刺治疗疼痛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通过针刺不仅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粘连,而且可以促进肩部的血液循环,以保持和促进经脉气血运行通畅,筋脉濡养正常,从而达到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目的。

6、蜡疗法

利用温热使肌肉松弛,有利于进行肩关节主动和被动运动及无痛时肩关节全范围活动,使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早日生活独立,回归社会。除了以上的治疗方法外,针对不同类型的肩痛,还可以利用超声波、超短波和疼痛敷贴仪等方法和其他药物或者手术治疗。综合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后肩痛中的运用比较多,为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传统疗法及药物治疗方法中的两种或多种手段相互配合治疗,疗效优于单一疗法。关于卒中后的肩痛,很多都是前期的预防或者治疗中过度运动损伤所致,所以我们在偏瘫早期对患者的良肢位摆放非常重要,早期也不要用力拽患侧肩部,尽可能的不要让肩部肌肉拉伸,可使用肩托。在康复治疗训练时,治疗师也要注意训练的量或度,不易过大范围的拉伸或者太大的阻力训练等。早期良肢位摆放和保护肩部,是预防肩痛的有效方法。关于脑卒中我们还可以了解这些:01.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有哪些?02.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物理治疗方法03.脑卒中康复的八大误区,你都能避开吗?04.脑卒中患者的“彩色战袍”,肌内效贴05.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06.一文读懂

脑卒中康复的实用治疗攻略......文章:医院康复之家,原创归原作者!图片:部分来源网络编辑:康复新小编投稿

合作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eaw.com//mjcczl/1528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