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滑囊炎专科治疗医院 >> 滑囊炎诊断 >> 足跟痛不简单对症求因好重要
日常生活中,常听一些中老年朋友诉说自己一只或者两只脚的跟部疼痛,活动时痛得就更厉害,甚至有时痛得不敢走路。可是仔细检查,多数人从足跟表面又看不出红肿,也没有畸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足跟痛,医学上又称为跟痛症。对于足跟痛你到底知道多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足跟痛
名称:足跟痛
别称:脚跟痛、跟痛症
英文名称:heelpain
常见症状: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
发病部位:脚后跟
传染病:否
病原学: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
导读
足跟痛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由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足跟痛在中老年人中发生率很高,仅次于腰腿痛,尤其是体型肥胖者更易发生。不知不觉中,常常感到足跟部的酸痛不适或伴刺痛,晨起站立足跟承重后疼痛明显,活动一会儿减轻。久行久立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又会减轻。看不见足跟部的红、肿,X线检查也无明显异常,或仅在跟骨底面见到大小不等的骨刺。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起于跟骨底内侧,与远端趾骨相连并分裂为五束,这些纤维同时与周围的真皮、横向的跖韧带以及屈肌腱等紧密相连。尤其在第一跖趾关节,背屈运动能够增强足底筋膜的张力与足底纵弓结构,但其本身缺乏弹性,仅能延长4%左右。也有许多人称之“足底筋膜退变”。
跟腱或腓肠肌紧张而导致踝关节的屈曲角度减少,与足底筋膜炎的发展也有相关性。肥胖、过度负重以及其他独立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不合适的鞋和鞋垫、过度训练、距下关节活动度降低等。尤其,高足弓与扁平足更是诱发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病人经常感受到起始疼痛,即晨起或者长时间休息后迈出第一步更加明显,行走数步后疼痛有所缓解,但随步行时间的增长或站立时间的增加,疼痛会加剧。疼痛呈锐性疼痛而无放射性。
治疗:
对于所有病例均应非手术为主,休息,功能治疗,自行拉伸训练,脚后跟垫,矫正器械,冰敷,NSAIDs(非甾体抗炎药),减肥。
足跟垫萎缩
足跟垫为跟骨下方,富含脂肪的一块组织。本病好发生于50岁以上,由于水分、胶原以及弹性的丢失,造成足跟垫的萎缩。
临床表现:
疼痛多呈深部痛,无放射性,集中于跟骨结节中央承重部位。易被误诊为足底筋膜炎,赤足行走或走在坚硬的表面易诱发,少走路则减轻。跟骨结节足底侧易出现压痛,与肿胀程度相关。疼痛通常与踝关节、足趾活动度及结节压迫无关。
治疗:
NSAIDs(非甾体抗炎药),合适的鞋,特制的矫正支具,硅胶杯。由于本病多由机械原因引起,减少挤压及负重是有效的方法。皮质类固醇局部注射应该避免,因为其容易造成远期进一步的萎缩。手术方法也不推荐,尚无有效的方法处置或者更换为新的足跟垫,反而容易造成皮肤坏死等其它并发症。
巴克斯特神经卡压综合症
外侧足底神经的第一分支,唯一一支位于拇展肌与趾短屈肌下,同时在方肌上的神经。支配方肌,趾短屈肌,小指外展肌,以及足底外侧皮肤、跟骨骨膜、沿足底韧带的感觉。
临床表现:
疼痛多位于跟骨前4-5cm,或在跟骨结节远端,疼痛多为炽热痛,沿外侧足底放射。其多与足底筋膜炎并存。体格检查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是否萎缩以及足后部的力线。足后部由于胫后肌腱力量不足所致的外翻与马蹄足所致的内翻可以加重症状。当足部跖屈与旋前时,外侧足底压力最高,叩击时疼痛可诱发。慢性疾病时足底外侧感觉减退,神经电生理图可用于诊断狭窄部位是否有神经卡压。
治疗:
早期包括:休息,冰敷,NSAIDs(非甾体抗炎药),足后部力线异常的矫形,局部的理疗。如果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持续3个月,可以考虑手术减压。
跟骨滑囊炎
骨结构异常突出的部位,由于长期、持续、反复、集中和力量稍大的摩擦和压迫是产生滑囊炎的主要原因。长期穿尖而窄的皮鞋可以引起跟骨滑囊炎。滑囊在慢性损伤的基础上,也可因一次较大伤力而炎症加剧、滑膜小血管破裂,可致滑囊液呈血性。
临床表现:
早期在足跟的后上方只见到一个小的轻度,变硬有压痛的红斑,病人常在此处贴上胶布以减轻鞋的压迫。当发炎的滑囊增大时,在跟腱上就出现一个疼痛的红色肿块,根据病人所穿鞋型,有时肿胀扩展到跟腱的两侧。慢性病例的滑囊可形成永久性纤维化。
治疗:
1、冰敷,如果关节摸起来很烫,可以使用冰敷的方法。以10分钟冰敷,10分钟休息的方式交替。只要关节仍是热的,就不要用热敷。
2、冰热交替,假如急性肿痛减弱,且热已消除,就可以冰热敷交替的方法来治疗,即冰敷10分钟后热敷10分钟,如此反复。
3、外用膏药、NSAIDs(非甾体抗炎药)、合适的鞋等。
踝管综合征
胫后神经血管束在踝管内受挤压而产生的症状。本症相对不常见,易被过度诊治。平足最易导致踝管综合征,是由于后足外翻及前足外展易致神经受压。其余的原因还包括:骨折,踝管空间狭窄,腱鞘炎等。全身系统炎症性关节病,糖尿病,类风湿等。
临床表现:
患者主观感觉模糊且定位困难,然而疼痛与麻木多发生于踝关节与跟部内后方,多放射于足底,久站及活动时加剧,感觉迟钝影响睡眠。特别卡压明显时导致肌力减弱,首先表现趾外展肌,进而影响小趾外展肌力。沿踝管产生的TINEL症与沿胫神经分布导致的不可修复的感觉减退,是最重要的症状。其余刺激方法,例如背伸运动,拉伸胫神经,也容易诱发病变。
治疗:
非手术方法,包含NSAIDs(非甾体抗炎药)与固定。对于扁平足的患者应穿戴专门的矫形鞋。对于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需慎重,有导致肌腱断裂与注入血管内的风险。而手术适用于那些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明显占位的患者,包括仔细去除屈肌支持带,还有医者建议将外展肌下膈膜去除,彻底松解内侧足底神经。
足跟骨刺
足跟骨刺的形成多与足跟长时间的负重和磨损有关,当足跟关节出现磨损、破坏后,人体自身会进行自我的修复,硬化与增生,从而形成足跟骨刺。
临床表现:
1、足跟向下用力时,里面有针刺感觉,用手摸有麻痹的感觉;
2、长途步行引起劳累后疼痛加重,如走路时不慎踩在砖瓦块上或下楼梯时,足部着地用力过猛,会引起剧烈疼痛;
3、足跟外表皮红肿,用手碰触发热;
4、足跟中央有一个压痛点,用手指触压疼痛剧烈;
5、严重者无法踏地行走;
6、足跟压痛,脚底疼痛。早晨重,下午轻,起床下地第一步痛不可忍,时轻时重,走路时脚跟不敢用,有石硌、针刺的感觉,活动开后症状减轻。
治疗:
骨刺即为骨质增生,骨质增生目前临床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一般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通过药物的内服,外用,配合物理理疗,控制病情发展。如果确诊是骨刺,暂时对症口服芬必得、消炎痛、阿莫西林,必要时局部封闭治疗。如果增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保守治疗无效者需要手术治疗,但是手术的远期效果较差。
跟腱炎
跟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腱鞘,而是由腱周组织(脂肪性间隙组织以分隔肌腱和腱鞘)包绕,当跟腱在短时间内承受的压力过大时,可能会发生劳损、细微挫伤或撕裂,进而出现无菌性炎症。
临床表现:
足跟部上方的、内部的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它可能发生在跟腱的任何一区域,痛感通常会在清晨或者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肌腱两段受到挤压时会有强烈疼痛或者压痛。当病变恶化,肌腱会肿大,在病变区域出现结节。
1.急性期
走路、跑步等运动时跟腱处疼痛、肿胀、皮肤发红发烫。
2.慢性期
跟腱疼痛或者僵硬,多发于清晨。走路,尤其是爬山及上楼会感觉跟腱疼痛;慢性跟腱炎多长期且持续存在。
治疗:
使用支撑垫、物理治疗、消炎止痛药物外敷等。如治疗没有效果,需要做手术来切除跟腱周围的炎症组织。
跟骨骨膜炎
骨膜炎是由于骨膜及骨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或骨膜下出血,血肿机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变造成的应力性骨膜损伤或化脓性细菌侵袭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损伤。
临床表现:
1、局部疼痛:功能障碍,肌萎缩;压疼,在骨面上能摸到压痛点,有的较局限,有的较分散。
2、局部充血:骨膜增厚。
3、局部水肿:胀痛,局部软组织有轻度凹陷性水肿。
4、活动障碍:大运动量后疼痛加剧,手触、走路支撑时均有疼痛感,个别患者夜间痛,多为隐痛、牵扯痛,严重的有刺痛和烧灼痛。
治疗:
全身疗法:应针对病因加以处理,由全身传染病或病灶感染所致者,应给予磺胺剂或抗生素,必要时应用激素,同时清除可能存在的原发病灶。结核性者须用抗痨药物;梅毒性者则行驱梅疗法。
局部疗法:炎症期可热敷;已化脓者可切开引流;结核性者切开后需刮除腐骨及坏死组织,并注入链霉素。
足弓结构发育异常
高弓足、扁平足或内翻足等发育异常。
治疗:
脚部足弓发育不全,则必须藉由足弓鞋垫以达到矫正、吸震、分压的效果。
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
治疗:
注意休息,活动后冰敷,使用止痛药以及每天拉伸3~4次。
宋毅峰谈治疗足跟痛是临床常见病症,特别是中老年人最为常见,大多患者都常常到各级医疗机构简单诊断后,就采取便捷的封闭和小针刀治疗,效果虽然是立竿见影,但是复发率极高,有的复发后比以前更为严重,主要是因为对症治疗不求因!
足跟痛只是一个症状,多种疾病都可以导致,以上文章可以看出足跟痛病因五花八门,甚为复杂,只是采用对症治疗只能缓解一时,最主要的是对病因的准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宋氏国医堂坚守治病求因的准则,对来诊的患者诊断大于治疗,找到足跟痛的源头,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疾患痛楚,结合中医优势,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依照中医理论肾主骨、痛则不通的原则,在治疗的同时,辅以补肾壮骨药物,标本兼治,远近兼施,配合康复科先进的理疗设备,如半导体激光、超短波等,事半功倍,力求患者满意欣慰。
推荐药物:
先进设备:
足跟痛和痛风有什么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有足跟痛的患者很常见,如果长时间足跟痛得不到很好的缓解,就会造成患者极大的不便,身体上的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其中痛风也是带来足跟痛的主要原因,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障碍或尿酸排出减少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尿酸升高,痛风可以侵犯关节,肾脏等多种脏器,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肿胀,间质性肾炎等症状,严重的可以引起关节畸形,其慢性疼痛主要表现在足跟部位、关节部位等。痛风的治疗主要是增加尿酸的排出,减少尿酸的生成。而足跟疼痛,可以见于痛风也可以见于其他疾病,像风湿性关节炎等,需要根据检查来判断。
如何预防足跟痛
1、尽量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
2、在足跟部应用厚的软垫保护,也可以应用中空的跟痛垫来空置骨刺部位,以减轻局部摩擦、损伤;
3、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4、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5、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数由于跟骨外伤,长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发育阶段应避免跑跳,尤其是高处跳下(建议不要在超过腰平面高度下跳),在症状早期应注意此点;
6、老年性足跟痛多由于劳损,跖腱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脂肪垫变性引起。此期应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减轻足跟负荷。穿定制的矫正鞋垫,这样使全身重心前移,减少足跟部受压,减肥治疗;
7、平足症引起足跟痛是由于足弓减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倾倒,在长期行走时疼痛出现,故应使用特殊定制的矫正鞋,配合足弓支撑的矫正鞋垫,改善足底异常的生物力学状态;
8、类风湿性跟骨炎,应先用药控制类风湿后,并在鞋内垫软垫;
9、外伤性跟骨痛多由于石膏固定不当,在制做石膏时足底应用力将湿石膏向足心挤压,以免因长时固定石膏做成平底,而引起足弓消失。同时尽可能减少卧床时间,尽早下地步行锻炼,避免脂肪垫萎缩。
宋氏国医堂温馨提示足跟痛患者应避免长期站立和长期行走,足跟部应用厚的软垫保护,避免穿着薄底布鞋,多用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另外,常做以下几个动作也可以缓解足跟痛。
1、伸展小腿肌肉
小腿拉伸有助于改善足底筋膜炎,小腿肌肉是造成脚跟疼痛的主因之一,小腿肌肉耐力升高可增强跖腱膜的张力。
动作解析:
站在距离墙边一步的地方,双手扶墙,将要伸展的腿向后延伸,保持脚后跟贴地,前脚膝盖弯曲,保持15-20秒的伸展,两只脚各重复4次。
2、网球运动
网球运动可伸展足弓,舒缓疼痛,这个练习可让足底筋膜(下足韧带)更为灵活。
动作解析:
使用一颗网球或高尔夫球,以足弓踩球并来回滚动,每次可练习4-5分钟。
3、毛巾伸展
利用毛巾伸展足底筋膜,缓解疼痛。
动作解析:
将一条毛巾(或使用阻力弹性带)放在足弓处,双手持毛巾两端,往胸口方向拉紧,练习时保持膝盖伸直,每次进行15-20秒,每只脚练习4次。
4、跟腱拉伸
跟腱拉伸,可以增加跟腱韧性,缓解跟腱紧张。
动作解析:
跟腱(阿基利斯腱)的紧缩也会造成足跟疼痛,站在一个台阶或楼梯上,后脚三分之一悬空,慢慢下压,直到感觉跟腱与小腿有伸展的紧绷感,维持20秒后回到水平姿势,重复练习4次。
5、脚趾夹物
脚趾夹物专门拉伸处于足底筋膜下的肌肉组织群。
动作解析:
将毛巾平铺在地面上,患脚平放于毛巾上,脚后跟着地,用脚趾不断地抓住毛巾,然后放开。每组10-20次,重复3组。
6、脚底蹬踏动作
脚底蹬踏能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动作解析:
平躺在床上,双脚伸直,模拟登自行车的动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