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治愈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腕管综合征又称正中神经挤压症,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处受到卡压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患者主诉桡侧3或4个手指麻木、疼痛,常因为手麻这一症状而误以为是颈椎病。今天给大家详细讲解腕管综合征这一疾病,值得学习借鉴!

腕管综合征

(一)概述

由于腕管内容积减少或压力增高,使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以桡侧3~4个手指麻木、疼痛,夜间或清晨较明显,疼痛有时放射到肘;有时拇指外展、对掌无力,动作不灵活为主要表现而形成的综合征。又称迟发型正中神经麻痹和腕管狭窄症。多见于30~60岁女性,女性发病约为男性的5~6倍。双侧发病者约占1/3~1/2,双侧发病者女∶男为9∶1。

女男是因为女性手腕通常比男性小,腕部正中神经容易受到压迫。女性较多从事繁琐、细碎、需要手部频繁劳动的工作,“女性对自己的身体感受比较在意,更容易觉察身体的疼痛,对疼痛倾向于“大惊小怪”,而男性恰恰相反。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急剧改变,愈来愈多的人每天长时间接触、使用电脑,重复着在键盘上打字和移动鼠标,腕关节因长期密集、反复和过度的活动,这种病症也迅速成为一种日渐普遍的现代文明病——“鼠标手”

(二)解剖

腕管为腕掌侧一个骨性纤维管道,其桡侧为舟状骨及大多角骨,尺侧为豌豆骨及钩状骨,背侧为头状骨、舟状骨、小多角骨及覆盖其上的韧带,掌侧为腕横韧带。腕管内有拇长屈肌腱、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及正中神经通过。(9条肌腱,1条神经)

1.正中神经的走行:自臂丛内外侧束发出后沿肱动脉外侧下行,在肘窝处位于肱二头肌腱膜深面,然后在旋前圆肌两头之间进入前臂,沿前臂深浅二肌群间下行,至腕部变浅紧贴掌长肌深面,指浅屈肌浅面,通过腕横韧带内入掌。

2.正中神经的分支:在前臂远端,与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发出掌皮支,分布于掌心及鱼际皮肤;入掌后发出鱼际支(返支)和3条指掌侧总神经。

3.正中神经的支配:

前臂大部屈肌群;

手掌:大鱼际的三个鱼际肌-拇对掌肌、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浅头,及第1、2蚓状肌。

4.感觉:手掌侧拇、示、中及环指桡侧半,手背侧示、中指远节。

5.运动:鱼际支瘫痪-拇指不能对掌,不能与手掌平面成90度角,不能用拇指指腹接触其他指尖,或出现猿手畸形。

(三)病因病理

1.病因

任何能使腕管内容物增多、增大或使腕管容积缩小的因素均可导致本病。多数病人病因不明,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腕部外伤:包括骨折、脱位、扭伤、挫伤等,改变了腕管的形状,减少了腕管原有的容积。

2)腕管内各肌腱周围发生慢性炎症改变:如非特异性屈肌肌腱滑囊炎、类风湿性肌腱滑膜炎、急性钙化性肌腱炎等,滑膜增生,体积增大。

3)占位性病变:腱鞘囊肿、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引起腕管内容物增多。

4)慢性劳损,如过度掌屈、背伸;或退行性变,腕骨骨质增生等。

5)与内分泌紊乱有关:多见于妊娠(体液滞留)、哺乳、绝经期妇女,也可见于甲低患者(改变体液平衡)、糖尿病(引起神经变性)。

2.病理

病变初期正中神经水肿、充血,逐渐由于压迫性缺血而造成神经内纤维化,神经轴突压缩和髓磷脂鞘消失,最后神经组织转为纤维组织,其神经内管消失并被胶原组织代替,成为不可逆改变。

(四)临床表现

1)30-60岁的劳动人群。

2)腕部、手掌桡侧、桡侧3或4个手指桡侧麻木、疼痛、蚁走感,症状夜间或清晨明显,可放射到肘、肩部。活动及甩手后减轻。

3)上述区域感觉减弱或消失--以示、中指末节掌面为多。拇外展、屈曲和对掌肌力减弱。压迫腕掌侧、背伸腕关节可加重症状。

4)严重者,可见鱼际肌萎缩、瘫痪;拇指、食指发绀、指尖坏死或萎缩性溃疡,成为不可逆的改变。

5)屈腕试验(Phalen试验)和神经叩击试验(Tinel征)均阳性。

屈腕试验(Phalen试验):腕关节极度掌屈,一分钟后,自觉正中神经单一支配区麻木加重者为阳性。可双侧对比。也可在屈腕时,检查者拇指压迫腕部正中神经部位,一分钟后,麻木加重者为阳性。

神经叩击实验(Tinel征):用手指轻叩腕部,如出现正中神经支配区异常感者为阳性。

(五)诊断依据

1)典型的临床表现。

2)屈腕试验(Phalen试验)阳性。

3)神经叩击实验(Tinel征)阳性。

4)腕管封闭后症状明显消退。

5)辅助检查:

X线片--是否有骨性的压迫

电生理检查--比较敏感、可靠的指标。肌电图检查示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有变缓(此检查目前在临床上被认为是最准确的诊断方式)

MRI检查

腕管内压力测定

超声检查--超声测量正中神经的截面积是诊断腕管综合征的可靠方法

鉴别诊断

大多数病人不需作检查,仅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则能作出明确诊断;但仍需与颈椎病及胸廓出口综合征等疾病鉴别。

1)颈椎病神经根型:除腕部以外的症状尚有前臂、上臂的改变,Phalen征阴性。

2)胸廓出口综合征:为臂丛神经压迫,手臂内侧感觉异常,麻木痛。常位于手指和手的尺神经分布区,另外还有锁骨下血管的压迫症状。

(六)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大多数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CTS是有效的,适合于症状轻、病程短、全身情况不允许手术的患者。

治疗方法包括:

1)外固定:症状明显者,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腕部于轻度背伸位1-2周。

2)服消炎止痛类药物。

3)腕管封闭:用利多卡因和类固醇制剂作腕管内注射,每周一次,3-4次一疗程

4)中医理疗。

封闭进针部位

进针深度:

2.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2周无效,急性的CTS,腕管内占位性病变的,症状较重的,应及早行手术治疗。切断腕横韧带,解除对正中神经的压迫。有时需同时进行正中神经束间松解术。

①常规手术治疗--切断腕横韧带,解除对正中神经的压迫。

优点:松解彻底,适应症广泛,还适应于继发性病例。

缺点:创伤大、痛苦多,病人恐惧心理。

常规的手术方法即沿大鱼际皮纹尺侧作弧形切口,向近侧延伸至腕关节掌腕皮纹,切开腕横韧带松解正中神经,该术式已在临床运用多年,疗效肯定。常规做正中神经外膜松解。除非有明显神经受损的证据,否则不宜盲目做正中神经束间松解,以免损伤神经纤维。腕管内注射泼尼松龙,减轻炎性反应,减少瘢痕及粘连。

②针刀治疗:

扫描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eaw.com//mjccby/153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