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节针刀手术的禁忌证

针刀手术的禁忌有7个方面,必须牢牢记住。

1、一切严重内脏病的发作期。

2、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肌肉坏死者。

3、施术部位有红肿、灼热,或在深部有脓肿者。

4、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或重要脏器而施术时无法避开者。

5、患有血友病者或其他出血倾向者。

6、体质极度虚弱者,在身体有所恢复后再施行针刀手术。

7、血压较高,且情绪紧张者。

在以上7种情况之一,虽有针刀疗法适应指征,也不可施行针刀手术。

第十二章针刀医学的护理学

第一节针刀医学护理学和传统护理学的差别

针刀医学护理学是根据针刀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要求而产生的。它和传统的护理学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大的差别。相同的就是它的护理常规和传统护理学没有什么不同。如门诊护理常规、急诊护理常规、入院与出院护理常规、护理记录、一般诊疗技术常规、抗生药物治疗常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护理常规、护理技术常规、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外科病护理常规、传染病护理常规、儿科病护理常规、妇科病护理常规等等。但是对各种有关疾病的治疗时,它的护理方法与常规的护理方法就不同了。如我们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要求在第3胸椎部位加垫并仰卧3~5天,这时和常规的治疗支气管炎的护理是不一样的;针刀在治疗关节内骨折和骨干骨折时,进行复位和固定后,都要求患肢被动活动1、2次,这和治疗此类疾病要求绝对禁止活动或持续牵引的护理常规也是不一样的;针刀医学治疗糖尿病要求正常饮食,和目前治疗糖尿病的常规护理要求禁食高糖食物也是不一样的;治疗其它诸多疾病在具体护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请参阅有关疾病治疗的护理部分。

针刀医学的护理学和目前中西医的护理学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是自成系统的护理学理论,因本书重点只在阐明针刀医学有关的基本原理,而不是要建立各个分支理论系统,所以本章的护理学论述,只是概括性的和例证性的说明原理,关于针刀医学护理学的整个系统论述将有专著问世。

第二节针刀医学护理学的特点

我们都知道护理学是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关系到治疗的成败,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刀医学的护理学也正是以此两点为出发点,一是保证手术治疗的成功,使疾病达到彻底治愈;另一是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针刀医学的护理学,根据针刀医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治疗要求所确定的护理方法,和过去传统中西医的护理方法相比较,对某些疾病的护理来说比较简单,给病人造成的痛苦来说也比较小。比如说我们过去治疗普通骨折或关节内骨折,都要求患者禁止活动1~3周,有的同时还要加上强制性的牵引。患者在禁止活动和牵引过程中是非常痛苦的。而针刀医学治疗关节内骨折和普通骨折的护理要求很简单,仅要求患者在两周内不可自主活动,但每天都可以进行被动活动,更不需要牵引,这样患者就轻松多了,基本没有什么因护理而带来的痛苦。如此等等,此处不再详述。请参阅各种疾病的护理处置。

针刀医学护理学的特点,不仅是简单而痛苦小的问题,在针刀医学基本原理指导下,它能够使疾病缩短疗程,并且能使其生理功能恢复至正常,基本能使其恢复到未患病之前的状态,这是针刀医学护理学最大的优点。

第三节针刀医学护理学指导原则

针刀医学护理学的指导原则是,在全面吸收现代中西医的基本护理的方法后,在针刀医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而设计的针对性很强的护理操作规范,这些护理方法都是过去中医西医护理教科书中没有的,在内、外、妇、儿科各个方面,都有这种情况,所以就形成了针刀医学护理学的理论系统。在患者的体位,活动的范围、活动的姿势、活动的强度、活动的时间、功能锻炼的方法等等,在每一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都有精确的要求,这些精确的要求对于彻底治愈某一种疾病,有时是至关重要的。医护人员必须反复交待患者、协助患者、严格要求患者必须按规范的护理要求执行。这里没有不必要的或多余的要求,在这些护理规范中,也是反复的通过临床实践,剔除一些不必要的护理要求,尽量减少患者在执行护理要求中的痛苦,然后再进行规范,所以针刀医学的护理学要求医患人员必须无条件的执行护理规范。

针刀医学护理学的范围涉及内、外、妇、儿科各个方面,但其重点是在颈椎病、腰椎病、胸椎病、整形外科等。

第四节颈椎病的护理常规

根据不同类型的颈椎病其护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根据针刀医学对颈椎病病因病理的研究结果,颈椎病可分为15种不同的类型,即:

一、钩椎关节旋转移位型颈椎病

二、钩椎关节前移位型颈椎病

三、钩椎关节后移位型颈椎病

四、钩椎关节侧方移位型颈椎病

五、钩椎关节仰旋移位型颈椎病

六、钩椎关节俯旋移位型颈椎病

七、钩椎关节侧方旋转型颈椎病

八、环椎前移位型颈椎病

九、环椎后移位型颈椎病

十、环椎侧方移位型颈椎病

十一、黄韧带肥厚型颈椎病

十二、侧隐窝增生型颈椎病

十三、后纵韧带骨化型颈椎病

十四、颈椎间盘后突型颈椎病

十五、环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

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的护理方法如下:

对一型至七型颈椎病的护理方法基本一样,就是在针刀手术和手法治疗后,颈围固定,限制颈部的旋转、侧方、前后方活动1~2周。待解除颈围后,自主缓慢地进行颈部各个方向的活动锻炼。过1周后,颈部才可以自由活动。

对八型至十型颈椎病的护理方法基本一样,在针刀治疗和手法复位后,用一种特制的颈围,将颈部上段固定于功能位,限制颈部任何方位的活动,保持抬头平视姿势,卧床时,应仰卧位颈部垫一个3~5cm厚的棉垫,枕骨隆突着床但不着力,头颈的重量完全由颈部的棉垫承担,起、卧由护理员托住患者背上部,患者不可用力起坐,按此规定护理两周,即可解除固定。让患者自主的缓慢活动颈部,再过1周后,颈部才可自由活动。

对十一型颈椎病的护理,是在针刀治疗和手法治疗之后,患者仰卧位,进行床头牵引,牵引角度和床面呈15°角,牵引重量5~10kg,持续时间1~2周,下床后颈围固定1~2周。

对十二型颈椎病的护理,是在针刀治疗和手法治疗之后,患者仰卧位,进行床头牵引,牵引角度和床面平行,牵引重量5~10kg,持续时间1~2周,下床后颈围固定1~2周。

对十三型颈椎病的护理,是在针刀治疗和手法治疗之后,患者仰卧位,进行床头牵引,在颈部放一个5cm高度左右的圆形枕垫,牵引角度和床面呈5°角,牵引重量5~10kg,持续时间1~2周,下床后颈围固定1~2周。

对十四型颈椎病的护理,是在针刀治疗和手法治疗之后,患者仰卧位,进行床头牵引,在枕骨粗隆部位放一个高10cm左右的枕垫,使颈部处于前屈位,牵引角度和床面呈30°角,牵引重量5~10kg,持续时间1~2周,下床后颈围固定1~2周。

对十五型颈椎病的护理,是在针刀治疗和手法治疗之后,患者仰卧位,在枕骨粗隆部位放一个5cm高度左右的枕垫,持续时间三天即可。

第五节胸椎疾病的护理常规

此处的胸椎疾病的护理,其实包括两方面:一是胸椎本身疾患(主要在整形外科范围);一是因胸椎位置的变化而引起的相关疾病,因为针刀在胸椎部位治疗后,护理方法相同,所以一并加以叙述。

胸椎的位置变化,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胸椎轻微的旋转移位,一是胸椎的前、后方移位。

胸椎旋转移位的护理,在针刀治疗和手法治疗后,患者仰卧位,在患椎棘突两侧放一个直径0.5~1cm的圆柱形的纱布垫,胶布粘贴固定,持续时间1~2周,下床后限制做弯腰活动1~2周。

胸椎前、后方移位的护理,在针刀治疗和手法治疗后,患者仰卧位,在患椎部位放一个3~5cm高的枕垫,持续时间1~2周,下床后限制做弯腰活动1~2周。

第六节腰椎疾病的护理常规

腰椎疾病的护理比较复杂,因为腰椎是人体活动的枢纽,又因前后左右没有骨性组织连接,其承担人体一半以上的重量,如果我们没有强有力的护理措施,就很难保证治疗效果。此处的腰椎疾病的护理,亦包括两方面:一是腰椎本身疾患(主要在整形外科范围);一是因腰椎位置的变化而引起的相关疾病,因为针刀在腰椎部位治疗后,护理方法相同,所以一并加以叙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在针刀治疗和手法治疗后,在治疗床上搬运回病房的过程中,按照脊柱骨折病人的搬运方法,将患者平放于病床上,在病床上用腰椎牵引带做对抗牵引,这种对抗牵引是持续性牵引,重量5~10kg即可,如此持续两周即可下床,下床后限制弯腰活动和腰部的扭转活动1~2周。

腰椎后移位的护理,在针刀治疗和手法治疗后,在治疗床上搬运回病房的过程中,按照脊柱骨折病人的搬运方法,将患者平放于病床上,在患椎部位放一个高5~10cm的枕垫,并用腰椎牵引带做对抗牵引,这种对抗牵引是维持性牵引,重量5~10kg即可,如此持续两周,并且每天放开牵引3次,每次1小时,做五点支重运动,每小时不少于30次,两周撤除牵引后,继续做五点支重运动,每天不少于次,这样锻炼两周后下床,下床后限制弯腰活动和腰部的扭转活动1~2周。

腰椎滑脱的护理,在针刀治疗和手法治疗后,在治疗床上搬运回病房的过程中,按照脊柱骨折病人的搬运方法,将患者平放于病床上,用腰椎牵引带做对抗牵引,这种对抗牵引是持续性牵引,重量5~10kg即可,如此持续两周,并且每天放开牵引3次,每次1小时,做屈髋抱膝运动,每小时不少于30次,两周撤除牵引后,继续做屈髋抱膝运动,每天不少于次,这样锻炼两周后下床,下床后限制弯腰活动和腰部的扭转活动1~2周。

第七节上肢疾病的护理常规

上肢疾病包括肩关节疾病,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指关节的关节结构和功能均有很大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和下肢诸关节相比较,活动范围大,活动频率高,所以在治疗上肢疾病时,护理措施必须时时考虑上肢的功能和解剖特点。现将上肢部分疾病的护理方法分述如下。

肩关节周围炎的护理:肩关节在做完针刀手术和手法治疗后,第1天要让肩关节外展、上举、后伸、内收等活动3~5遍,并且每次都让其达到最大限度,但是每遍活动不超过3次,切记不可以次数过多。第2天开始至第7天逐渐增多活动频率,每天可达10~20遍,每遍每一种活动方式不少于30次,7天以后就可以恢复正常。

肘关节强直的护理:肘关节在做完针刀手术和手法治疗后,从上肢背侧用弹性夹板和弹性绷带固定,在腕部离夹板的距离最大(因肘关节强直都是屈曲型没有伸直型),每天需将弹性绷带解开,将肘关节进行屈伸活动3、5次,再重新包扎固定,每1次包扎和固定都要将腕部和夹板的距离缩短0.5~1cm,直至腕部和夹板紧紧靠拢为止。当腕部和夹板完全靠拢之后,仍需再固定1周。

腕关节强直的护理:腕关节在做完针刀手术和手法治疗后,用纱布绷带将腕关节掌屈固定后,每天需将绷带解开,屈伸腕关节3、5次,然后再将腕关节掌屈固定,直至治愈为止。

腕管综合征的护理:在腕管处做完针刀手术和手法治疗后,每天将大鱼际和小鱼际的腕侧端同时向桡侧和尺侧反复牵拉,每天3次,直至治愈为止。

屈指肌腱鞘炎的护理:在做完针刀手术和手法治疗后,嘱病人每天将手指背屈和掌屈3、5次即可。

第八节下肢疾病的护理常规

下肢疾病包括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的有关疾病,下肢的生理功能和上肢相比较的特点是,每一个关节既有活动又有负重,所以在治疗下肢的有关疾病时,必须时时注意这两个特点。关于下肢具体的护理方法简述如下。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护理:在做完针刀手术后,必须避免患侧髋关节负重,并且对髋关节做对抗牵引,使髋关节留有充分的间隙,以便股骨头代谢和生长。

髋关节炎的护理:髋关节炎在做完针刀手术后,当天必须让髋关节屈伸3~5次,然后每天鼓励病人做髋关节屈伸锻炼,以防止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挛缩变性,并促进这些软组织的新陈代谢和增强它们的微循环。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在做完针刀手术后,要协助病人做膝关节的过伸、过屈运动,以此使膝关节周围变性的软组织恢复弹性,重建起膝关节正常的力学平衡系统。

陈旧性半月板损伤的护理:在做完针刀手术后,让膝关节伸直固定,1次也不可屈曲,以防止已对位的半月板被拉开,以便于半月板的重新愈合。

膝关节周围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护理:在做完针刀手术后,应鼓励病人多做膝关节的屈伸运动,以防止已被松解的软组织重新粘连,并促进变性的软组织恢复到正常状态。

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在做完针刀手术后,用反8字绷带背伸固定。在固定期间务必防止绷带压疮,但是不到时间不可以轻易解除固定,以此确保踝关节内部错缝、错位的恢复。

踝关节内外翻的护理:在做完针刀手术后,内外翻用相反方向的反8字绷带背伸固定。在固定期间务必防止绷带压疮,但是不到时间不可以轻易解除固定,以此确保踝关节畸形的纠正。

外翻的护理:在做完针刀手术后,用托板将趾拉直固定,在固定期间应防止绷带松动趾外翻,同时也应防止托板和绷带的压疮。

下肢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疾病护理:在急性发作期,做完针刀手术后,应限制活动2~3天,如不在急性发作期,做完针刀手术后,即鼓励做下肢活动。

第九节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规

一、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一)按分级护理医嘱,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或参加适当活动。

一级护理

病情根据:

1、病危、病重及严重呼吸困难患者。

2、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失血及内出血。

3、高热、昏迷、心力衰竭、肝肾功能衰竭者。

4、特殊复杂手术及大手术后。

5、瘫痪、牵引及卧床石膏床患者。

6、子痫、惊厥。

7、特殊治疗期。

8、早产儿、婴幼儿。

临床护理要求:

1、严格卧床休息,或卧床休息,协助各种生活需要。

2、尽量减少会客及谈话。

3、擦洗每周1~2次,洗脚隔日1次,注意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翻身擦背2~3次/天。

4、口腔护理2~3次/天。

5、注意特殊药物治疗效果及反应。

6、测体温,脉搏,呼吸一般4次/天,特殊需要时按医嘱增加次数。瘫痪,牵引、卧石膏床患者病情稳定,可1次/天。

7、按医嘱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或作被动性活动。

8、每15~30分钟巡视1次。

9、如病情危急亦可指专人特别护理,负责24小时内一切工作,并订出特别护理计划。

10、作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二级护理

病情根据:

1、病重期限急性症状已过,但仍应卧床休息者。

2、慢性病不宜过多活动者,或年老体弱者。

3、特殊复杂手术及大手术后病情已趋稳定,而身体仍虚弱者。

4、普通手术后。

5、轻型先兆子痫及产妇。

6、低能,智力缺陷儿童。

临床护理要求:

1、保持卧床休息,患者可在室内活动。

2、在生活上给予必要协助。

3、每周洗澡1~2次,可由患者自己洗,或协助擦澡。

4、每2小时巡视1次。

5、协助功能锻炼、开展疾病保健的宣传咨询工作。

三级护理

病情根据:

1、一般手术前检查、准备阶段。

2、各种疾病及手术恢复期。

3、轻症慢性患者。

4、正常孕妇。

临床护理要求:

1、各项生活自理。

2、督促患者每周洗澡1~2次。

3、进行一般卫生、防病教育及康复指导。

4、每日巡视至少3~4次。

(二)体温、脉搏:一般新入院患者2次/天,连测3天,如体温正常改为1次/天,直至出院。发热者体温4次/天,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改1次/天(下午2时),大手术前2次/天,大手术后4次/天(上午6~10时,下午2~6时),中手术后2次/天(上午6时,下午2时),连测3天,无异常者1次/天,产妇待产和产后按住院执行。

(三)、呼吸:根据病情和医嘱测定。

(四)、体重:入院时测1次,以后每周1次。

(五)、入院后次晨留大小便标本,送作常规检查。

(六)、病情如有变化,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作必要处理。

(七)、患者亲友带来的食物,须经护理人员检查后方可给予。

二、责任制护理常规

(一)在护士长领导下,设责任护士,辅助护士、治疗护士、办公室兼总务护士(或办公室护士和总务护士)。

(二)每一责任护士负责8~12名患者住院全过程的护理工作,包括入院介绍、书写护理病历、制订和修订护理计划、观察病情、心理护理、卫生宣教、护理小结等。

(三)辅助护士执行责任护士制订的护理计划。责任护士不在班时,负责新病人的入院介绍,书写护理病历、找出护理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次日向责任护士汇报。1名责任护士配1~2名辅助护士。

(四)治疗护士为责任护士做好一切治疗的准备工作。如抽针、加药(静脉),摆药等,以及清点,保管和交换治疗室的物品,做好治疗室的清洁消毒工作。

(五)办公室兼总务护士负责医嘱转抄并督促执行,书写交班报告,做好出院登记、处理各种通知单、报告单和标本、督促卫生员按时送出,并为责任护士做好物资供应和内外联系工作。

(六)护士长应加强组织分工,作出护理评价,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定期组织护理查房和病例讨论,对重症患者可请科主任或主管医师参加,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理性认识。

(七)为了保证工作的连续性,责任护士实行8小时在班、24小时负责制,尽量保证责任护士每日能与所负责的患者接触,可固定较长时间(3个月)。责任护士不值晚班。

三、高热护理常规

(一)按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二)多饮开水,每日液体摄入量至少0ml,必要时记录之。

(三)体温在39℃以上者,应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冰袋、温水或乙醇擦浴,针刺合谷、曲池、大椎等穴位,或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四)注意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应进行口腔护理,饮食前均应漱口,如见口唇干燥,应涂以液状石蜡或稀甘油。

(五)保持患者身体清洁,按时擦浴,更换衣服及被单。

(六)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其伴随症状。在患者大量出汗或退热时,应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不可使患者受凉。

四、昏迷护理常规

(一)、按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需要或按医嘱定时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经常呼唤患者,以了解意识情况,如有病情变化,应及时报告医师。

(三)、预防意外损伤。躁动不安者,须安装床栏,必要时应用保护带以

防坠床。用热水袋时严防烫伤,有痉挛抽搐时,应用牙垫垫于牙齿咬合面,以防舌咬伤。如有活动假牙,应予取出,以防误入气管。舌后坠者,及时用舌钳牵出,经常修剪指甲,以防抓伤。

(四)、预防肺炎:2~3小时翻身拍背1次,并刺激患者咳痰或予吸痰。患者

平卧时,应将头转向一侧。口中有分泌物或呕吐物时,应及时吸出。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五)、预防口腔炎:每日早晨及饭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口唇干时,

涂以润滑油。

(六)、预防角膜损伤:患者眼睑不能闭合时,应涂以抗生素眼膏,加盖

湿纱布,经常保持湿润及清洁。

(七)、预防褥疮:见褥疮护理常规。

(八)、预防泌尿道感染:见瘫痪护理常规。

(九)、长期昏迷者应预防肢体畸形,挛缩、促进功能恢复。

(十)、给予高营养饮食。不能进食时,按医嘱给予鼻饲。3天未解大便

者,可按医嘱给缓泻或小量不保留灌肠。

(十一)每班详细记录病情及出入量,并床旁交接班。

五、瘫痪护理常规

(一)预防褥疮:见褥疮护理常规。

(二)预防泌尿道感染:(1)定时清洗外阴、肛门。(2)排尿困难者,定时按摩膀胱,但不可重压;病情许可时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使排空膀胱残余尿。(3)尿潴留时,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导尿,必要时留置导尿管,或密闭式膀胱潮式冲洗。(4)长期留置导尿管者,按医嘱定时作膀胱冲洗,每日更换无菌引流管及贮尿瓶。定期送验尿常规及尿培养,如有尿路感染,应及时选用有效抗生素,并鼓励多次饮水。

(三)预防肺炎: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咯痰,2~3小时翻身拍背1次。气管切开护理。

(四)预防肠胀气及便秘:鼓励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致肠胀气食物,便秘时按医嘱给服缓泻剂或隔2~3日灌肠1次,或行针灸疗法、腹部按摩。必要时掏出粪便。

(五)预防跌伤、烫伤:偏瘫伴神志不清时应加床栏;应用热水袋时水温不可50℃,外加布套,不能直接接触皮肤,并经常更换部位;若作热敷、灸疗、理疗或拔罐时均应注意防止烫伤;天冷时,肢体应注意保暖。

(六)预防肢体畸形、挛缩,促进功能恢复。瘫痪肢体应保持功能位置;防止足下垂,可用护足架或用枕头支撑足掌;按摩肢体1~2次/天,并作被动运动,当运动功能开始恢复时,应鼓励患者早期开展上肢及躯干功能锻炼。离床时,给予轮椅、瘫痪车或拐杖及支架保护,练习行走,以便及早恢复下肢功能。

六、褥疮护理常规

(一)褥疮的预防:要求做到“七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换

洗、勤整理、勤检查、勤交代。

(1)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瘫痪以及不能自动翻身的患者,应定时更换体位(2~3小时翻身1次),用热湿毛巾擦洗及按摩骨骼隆起受压迫处,每日至少2次,消瘦显著者可用50%乙醇或红花乙醇按摩。如皮肤干燥且有脱屑者,可涂少量润滑剂,以免干裂出血。

(2)患者如有大、小便失禁,呕吐及出汗等情况,应及时擦洗干净,保持干燥,更换衣服、被单,并保持床褥柔软、干燥、平整无折。

(3)长期卧床、手术时间过长及显著消瘦者,肢体接触处及其他骨骼隆起易受压处,应垫以海绵垫或棉圈、软枕、气圈、床上支架等,以免受压。

(4)对水肿及肥胖患者不宜应用气圈(可用软垫),因局部压力重,反而影响血循环和汗液蒸发而刺激皮肤。肢体如有浮肿,可垫软枕于腿下,以抬高肢体,并经常按摩,更换体位。

(5)更换体位及取放便盆时,动作要轻巧,防止损伤皮肤。

(二)、褥疮的处理

(1)凡有红肿、水疱或疮面的部位,定时更改体位。如病情不允许改变体位时,可用气圈或有洞的床板、床垫等以减少受压。

(2)局部红肿者,用50%硫酸镁溶液或75%乙醇湿敷,以促进其吸收及消散,并可酌情增加翻身及按摩次数。

(3)有水疱者,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疱内渗液后,涂适当消毒剂,如0.1%洗必泰、1%新霉素,盖无菌纱布,加以包扎或用腹带固定。

(4)新鲜疮面未感染者,可同上应用抗菌药液或乳膏,每日数次。如有分泌物应送细菌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度测定,选用适当抗感染药物,保持创面清洁。

(5)较大的疮面如已感染,可用优琐液湿敷或其他抗菌药液清洗,然后用5%甲磺灭脓或凡士林纱布包扎,每天至少换药1次。肉芽水肿时可用3%高渗盐水或50%硫酸镁溶液湿敷2~3天;肉芽生长不良可用温盐水纱布湿敷,或外敷葡萄糖粉,凡士林纱布、生肌散等,以促进肉芽生长。疮面用多粘菌素、克霉唑、制霉菌素及碱性溶液处理。肉芽面生长过多或不平整时,须修剪后清洗、上药。

(6)也可配合理疗,如红外线、烤灯2~3次/天,每次10~15分钟。照射时随时调节距离,防止烫伤。也可用激光治疗。

七、病区卫生工作常规

(一)病室卫生:地面、床头柜、痰盂、床架每天擦拭或清洗1~2次;脸盆、茶壶、痰杯、大小便器每周清洗消毒1次;地面、墙壁一旦弄脏随时擦拭;门窗环境每周大扫除1次。

(二)治疗室:眼药瓶、浸泡瓶及镊子、测温用具每周清拭消毒1次;清洁盘、治疗盘、发药盘每周清拭1次;治疗柜、药柜每周整理擦拭1次;每日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1次。

(三)换药室:换药用具每天擦洗消毒,每周彻底清拭1次;各类敷料罐每周清洗1次,消毒2次;浸泡器械容器每周清拭消毒1次,并更换消毒溶液。空间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日1次,过氧乙酸或乳酸消毒每周2次。

(四)配膳室;餐具每餐后清洗消毒,每周清拭1次。

(五)患者个人卫生:督促食、便后洗手,每周洗澡洗头1~2次,经常修剪指甲,及时理发,每周1~2天洗脚1次。生活自理有困难者,应予协助。

八、床边隔离

[适应证]不同病种的传染病人临时共处一室(一般限于胃肠道传染病)或内、外各科大病室发现胃肠道传染病患者无法立即转出时。

[方法]床头悬挂病种卡,将病床移置于不易接触处,防止患者与他人相互接触,床间距离少于1.5m者应以屏风分隔。床边或门外应放消毒液及隔离衣袈。食具、便具、体温表、听诊器械应专用,呕吐物、排泄物均应消毒。工作人员接触患者应穿隔离衣,接触后消毒双手。

患者转出后,病室应通风换气,病床、附属设备及用品、附近地面及2m

以下墙壁,均须消毒。

九、针刀治疗后的护理常规

根据针刀医学脊柱区带病因病理学,针刀治疗内科病往往包括对移位椎体的松解与复位,所以除内科病一般护理常规外,针刀术后的内科病护理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针刀治疗颈椎移位后,如部分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参见颈椎病护理常规。

(二)针刀治疗胸椎移位后,如部分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护理参见胸椎病护理常规。

(三)针刀治疗腰椎移位后,如泌尿系统疾病,护理参见腰椎病护理常规。

第二十五节针刀治疗器械的选择

针刀治疗器械的选择在针刀具体的治疗中,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用错了器械,轻则疗效不佳,重则造成事故,所以在我们临床治疗当中,要选择恰当的治疗器械。比如我们在治疗浅表部位的疾病,用Ⅰ型1、2号针刀就不恰当,因1、2号过长,操作起来很不方便;如果我们要治疗深部组织的疾病,又在腰、臂、大腿、和腹部等部位,选用Ⅰ型4号针刀就不恰当,针体整个进入人体,仍然不能达到要治疗的部位;又如我们治疗骨折畸形愈合或关节融合等疾病,我们就必须选择Ⅱ型或Ⅲ型针刀,如果我们选择Ⅰ针刀就错了,如此等等。对于针刀治疗的其他器械的选择也是如此。

对于某种疾病治疗时选择何种治疗器械,在治疗学部分每一个手术都有清楚的叙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第二十六节严格掌握适应症

针刀医学的适应症范围比较广泛,经过20多年笔者和国内外专家的临床应用,对其疗效卓越安全可靠的各种疾病,进行规范性的研究,形成了针刀医学庞大的治疗体系,涉及内、外、妇、儿科及诸多杂病。现就其比较成熟的适应证,分述如下。

一、各种因慢性软组织损伤而引起四肢躯干各处的一些顽固性疼痛点

  根据针刀医学的研究,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粘连、挛缩、结疤、堵塞,我们称之为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四大病理因素。

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中“粘连”这一病理概念,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种是外伤性软组织粘连,一种是病理性软组织粘连。

外伤性软组织粘连,包括暴力外伤、积累性损伤、隐蔽性外伤、情绪性损伤以及许多种损伤方式所引起的软组织粘连。所谓隐蔽性外伤,就是有外伤但并不明显,在受伤时患者并无感觉,在很长时间内也不产生病痛,在发病时病人也不认为是外伤,医生也不容易发现。比如开玩笑时在背上被击了一拳,而后并无明显不适,或只觉轻微不适,很快也就消失了,据我们临床体会,这种外伤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引起软组织粘连,由这种外伤引起的软组织粘连。我们就称之为隐蔽性外伤的软组织粘连,这一点很重要,在临床中最容易忽略。询问病史时,要注意这个问题。至于暴力外伤和积累性损伤引起的软组织粘连,意思明白,无须多述,情绪性损伤这是我们过去所没有认识的问题,一个人过悲、过喜、过怒、过分激动都会引起软组织损伤。详细论述请参阅本书第四章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新理论。情绪性损伤所导致的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样是粘连、挛缩、结疤、堵塞。

病理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的粘连,诸如风湿和疽、痈、疖切开排脓及其他做切开手术治疗的疾病伤口愈合后,均可能引起软组织粘连。可能引起肌肉与骨、肌肉、韧带、神经、血管等粘连,使局部疼痛,功能受限。这些都可以用针刀来治疗。

外伤性和病理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引起的各种方式的粘连,使人体的正常活动功能受到限制。并且在粘连点均有顽固性疼痛,此种疼痛由于它特定的病理因素,一般的处理治疗很难见效,也无法将粘连松解,故功能障碍不能恢复,疼痛也就不能解除。

另外,凡粘连面积大,疗效差,粘连面积较小或是一个点的,疗效最佳。

一、部分骨刺(或骨质增生)

骨刺的生成,上一章已详细论述过,有的是关节本身压应力过高引起,有的

是软组织拉应力过高引起。主要是肌肉和韧带紧张、挛缩引起,应用针刀可将紧张和挛缩的肌肉和韧带松解。在所有骨关节附近的肌肉和韧带附着点处的骨质增生(或骨刺)大多是软组织的原因,针刀有很好的疗效。

压应力过高引起的骨刺,不是单用针刀所能治疗的,但是必须通过针刀的治疗,使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的力学状态得到平衡,然后再通过手法,使骨关节内的压应力恢复平衡,骨刺也就得到了根本性的治疗。针刀治疗为关节内部的力平衡的恢复创造了条件,手法才能取得效果。

二、滑囊炎

人体的滑液囊非常之多,是肌肉和关节活动所需润滑液的供给器官。

滑液囊受到急、慢性损伤之后,就会引起滑液囊闭锁,而使囊内的滑液排泄

障碍,造成滑囊膨胀,而出现酸、胀、疼痛、运动障碍等症状。或由于过度膨胀而挤压周围的神经、血管,出现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

此种病变用常规的治疗方法,难以奏效,应用针刀闭合性将滑囊从深面十字

切开,针刀术后用手指迅速将滑液囊压扁,往往可立见成效。

三、四肢躯干因损伤而引起的后遗症。

损伤后遗症,包括四肢、躯干损伤,经治疗急性症状已解除,超过天以上者,尚残留的功能障碍或肌肉萎缩,无其他引起骨断筋伤并发症时,均可用针刀疗法来治疗,但有时需要配合其他疗法,若肌肉已经萎缩到没有再生能力的情况下,针刀疗法也并不理想。

四、骨化性肌炎初期(包括肌肉韧带钙化)

对于骨化性肌炎,针刀治疗适应在骨化还没有完全僵硬之前,就是说肌肉还

有弹性的情况下,才适应针刀治疗,不过疗程比较长,一般要60天左右。骨化性肌炎的病因和骨质增生一样,是肌肉和韧带拉应力过高引起,限制了人体的正常功能。

五、各种腱鞘炎

针刀治疗各种腱鞘炎,有时疗效极快,尤其对狭窄性腱鞘炎、跖管综合征、腕

管综合征之类,有特殊的疗效,但有时也必须配合一些药物。

六、肌肉和韧带积累性损伤

针刀治疗肌肉和韧带积累性损伤,对病损较久的疗效显著,对病损时间较短

的疗效较差。

七、外伤性肌痉挛和肌紧张(非脑源性的)

外伤性肌痉挛和肌紧张在临床上表现极为复杂。有的单独构成一种疾病,

有的夹杂在其他疾病当中表现为一种症状,有的表现比较隐蔽。而由于肌痉挛和肌紧张继发出一种突出的临床症状。但只要搞清原因,是肌肉痉挛和肌紧张者,应用针刀治疗,都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八、手术损伤后遗症

做切开手术如在四肢施行,特别是在关节附近容易造成腱鞘狭窄,筋膜、

肌肉韧带、关节囊挛缩,结疤粘连,导致功能障碍。这是很令人烦恼的后遗症,针刀对此施行闭合性松解术,有很理想的疗效。

九、病理性损伤后遗症

病理性损伤,指由于某种疾病导致软组织变性挛缩、结疤、粘连这一类疾

病,如骨髓炎愈合后,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的关节伸屈受限,软组织变性挛缩、结疤、粘连,针刀也有很好的疗效。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期、晚期这种变化导致肢体畸形,一直是无法解决的难题,针刀就可以解决。

十一、骨干骨折畸形愈合

骨干骨折畸形愈合影响功能或有肿胀不消,肌肉萎缩麻木疼痛无法解除者,必须在愈合处折断,再行复位,重新固定,纠正畸形。通常要做切开手术,创伤大,软组织损伤重,容易造成肢体无力等后遗症。传统中医治法用三角木垫于畸形愈合处,手法将其强行折断,再复位治疗。此法亦易损伤软组织,更易将健骨折断,不易在需要折断的部位截断而造成新的骨折创伤,应用针刀闭合性折骨,可完全避免上述两种方法的不足,准确无误地在需要折断的地方折断,又不损伤周围的软组织,保证这些软组织形态的完整性,有利于功能的恢复。关节附近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也可以应用针刀闭合性折骨,但成功率不到60%,所以不列为适应证。

十二、针刀治疗关节内骨折具有特殊的疗效,可以避免关节功能障碍等后遗症,详细操作方法见关节内骨折一章。

十三、针刀治疗用于整形外科疗效也非常满意。如矫正部分五官不正、消除皱纹、矫正小儿“O”型腿、“K”型腿、“X”型腿及成人肢体畸形等。

十四、针刀医学对部分慢性内科疾病的病因病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种新的病因病理的指导下,不仅对此类疾病能够从根本上治愈,而且速度很快,一般针刀治疗1、2次即可。如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功能性心脏病、浅表性胃炎、慢性胰腺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炎、慢性膀胱炎、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等,疗效在80%以上。

十五、针刀对肛肠科疾病疗效也很确切,不需要外科手术,即可将内、外痔核消除。

十六、对一部分皮肤病也有很好的疗效,它是在对部分皮肤病的病因病理新观点的指导下进行的,疗效极为神速,如鸡眼、痤疮、慢性荨麻疹、白癜风、顽癣、牛皮癣等。

十七、针刀医学对一部分妇科病的病因病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有了崭新的认识,在这些新观点的指导下,用针刀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痛经、乳腺小叶增生、卵巢囊肿、月经不调等。

十八、对一部分内分泌失调疾病和部分感染性疾病,应用针刀治疗已经取得部分疗效,现正在深入研究,有望有较大的突破。

针刀疗法对以上这十八个方面的疾病都有相当好的疗效,对其中一大部分疾病则有独特的疗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内外学者共同努力下,针刀医学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并广泛地应用在临床实践中。









































白癜风趁早治疗
白癜风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eaw.com//mjccyy/83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