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提供了描述韧带损伤的手段,不仅可以将韧带撕裂与足踝疼痛和损伤的其他原因区分开,还可以更清楚的定位相关组织结构,开展诊疗。但很多临床医生,尤其是初入门的年轻医生,面对一张MRI片子常常心存迷茫。下面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踝关节韧带解剖及各种类型的损伤诊治,值得学习借鉴!

踝关节解剖概述

踝关节:全身第三大持重关节

组成:榫眼状关节,由胫骨下端和内、外踝构成的踝穴及距骨体共同组成。

包括:骨、韧带、肌腱、软骨、滑膜等结构

外侧韧带

内侧韧带

后面观

踝关节肌腱:

外侧:腓骨长肌腱、腓骨短肌腱

内侧: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踇长屈肌腱

前方:胫骨前肌腱、趾长伸肌腱、踇长伸肌腱和第三腓骨肌腱

后方:跟腱

踝关节的支持结构包括关节囊、内侧和外侧韧带以及骨间韧带。

内侧三角韧带顶端附着于内踝,分为表层和深层纤维,并呈扇形向远端延伸,向前止于足舟骨粗隆,其余的纤维止于载距突和距骨。

外侧韧带复合体包括三条韧带,距腓前韧带最薄弱,容易损伤,距腓后韧带比距腓前韧带强壮,自外踝后方横行或水平走行,跟腓韧带自外踝几乎垂直走行延伸至跟骨外侧面。

影像学检查方法

X片及关节造影

CT

CT关节造影

常规MRI

MR直接关节造影及MR间接关节造影

关节造影常用来诊断有无韧带撕裂和关节软骨缺损,但为有创检查。

对于跗骨联合体和支持性的创伤,CT能显示距跟关节、跗骨之间的横向关节和踝关节胫距部的解剖。

MRI能够较好地显示复杂的软组织解剖,是唯一能够直接显示透明关节软骨的图像。

韧带显示技术要点

T1WI及PDW能清晰显示踝关节解剖,T2WI及SPAIR对显示病变有更大的帮助。

横断面及冠状面能够显示大多数的韧带,应首先考虑行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矢状面作为适当的补充。

不同可疑韧带损伤的韧带选择最佳扫描层面:

①距腓前韧带:以20°斜断面效果最佳

②跟腓韧带:以-15°斜断面效果最佳

正常踝关节韧带MR表现

内、外侧韧带在所有序列中均表现为条或带状低信号改变。

由于韧带间脂肪信号的镶嵌,韧带在MRI上常表现为纤维条索样改变。

左:SPAIR右:T2WI

踝关节韧带损伤MR表现

直接征象:

韧带形态学上改变:韧带走行、宽厚度异常;韧带边缘不光整;韧带连续性部分或完全中断

韧带信号异常改变

辅助征象:

韧带周围结构改变:脂肪间隙及关节腔异常变化

其他邻近组织或结构的异常改变,包括:骨、软骨损伤、肌腱损伤、关节腔积液等

1.距腓前韧带撕裂

病因病理机制:

最脆弱的外侧韧带,也最先断裂;

内翻内旋伴跖屈;

距腓前韧带撕裂致内旋受限;

并发症:前踝撞击综合征。

临床表现:前外踝疼痛,活动受限。

正常距腓前韧带

距腓前韧带(红箭头)连续性和张力尚可,但是韧带显著增粗,关节镜下发现主要为瘢痕组织

距腓前韧带完全撕裂,残端(蓝箭头)增粗,前外间隙见大量积液

距腓前韧带部分撕裂合并骨性关节炎

2.距腓后韧带

3.三角韧带

正常

损伤、部分撕裂

4.跟腓韧带

左图:正常右图:部分撕裂

肌腱损伤的MRI表现

损伤类型

MRI特征

急性完全撕裂

肌腱断端完全分离,T2WI上信号强度升高,腱鞘积液

急性不完全撕裂(1~2级)

肌腱增粗,T2WI上信号强度升高但小于肌腱的1/2

慢性部分撕裂

肌腱增粗,质子密度加权像上呈中等信号,T2WI上信号升高不明显

腱鞘滑膜炎

肌腱正常或轻度增粗,肌腱周围腱鞘积液,T2WI上信号增高

1.肌腱损伤

左图:肌腱完整伴滑膜炎右图:I级撕裂

2.腓长肌腱撕裂

左图:Ⅱ级撕裂右图:Ⅲ级撕裂

3.腓骨长肌腱撕裂

左图:部分撕裂右图:完全撕裂

4.胫前、胫后肌腱撕裂

1)病因病理机制:

好发于中年人,胫骨前肌腱多见于登山运动员。

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副舟骨患者好发。

足踝运动障碍、疼痛。胫骨前肌腱病变可出现块样征。

胫骨后肌腱是维持足弓的重要力量,撕裂后易出现扁足。

2)MR表现:

胫骨前肌腱较少发生撕裂,一旦发生,多为全肌腱损伤

胫骨后肌腱出现横截撕裂或纵行撕裂

肌腱增粗,原本椭圆形的肌腱横断面变成圆形

可为横向或纵向撕裂;完全或部分撕裂

相应的腱鞘积液和鞘膜增厚

邻近关节见骨关节炎表现

胫前肌腱撕裂

5.跟腱断裂

1)病因病理机制:

有体育运动史,对抗收缩力的足被动背屈(小腿三头肌群)

常位于跟骨上方2~6cm处发生断裂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和痛风

急性断裂:易患因素包括慢性跟腱炎和部分撕裂

2)MR表现:(信号+形态)

正常跟腱呈均匀低信号

脂肪抑制T2WI图像上,跟腱内部或跟腱周围软组织出血或水肿表现为信号增高,跟腱断裂/撕裂,表现为跟腱连续性中断或不伴波浪状回缩

跟腱近端回缩,跟腱边缘磨损,呈螺旋状形态

撕裂处增粗的近端与远端之间可见疏松的连接

跟腱变性

冠状位STIR

横断位STIR

跟腱断裂

跟腱完全断裂

踝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扭伤或涉及关节面之骨折。关节内的粘连、滑膜增厚、软骨损坏以及异物存留等,均能影响关节功能而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

临床上均有关节外伤史,急性期可表现为关节囊肿胀和关节间隙增宽。慢性期可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骨端骨质增生。

骨折涉及关节面或骨骺分离者,则因骨痂增生、错位愈合和骨端生长发育异常而畸形,关节内可出现钙化和骨化游离体。

距骨骨软骨损伤

1)病因病理机制:

距骨骨软骨损伤(OLT)是经软骨的骨折、骨软骨骨折、剥离性骨软骨炎和距骨穹窿骨折的通称。

直接创伤或反复微创

骨坏死过程导致软骨下骨折和塌陷

累及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内侧(60%)和外侧(40%)

2)MR表现:MRI矢状面显示病变位于距骨圆顶最上缘,冠状面位于内侧角和外侧角。

四期:

Ⅰ期:软骨下骨小梁压缩

Ⅱ期:软骨下囊肿

Ⅱ期:不完全性碎片分离

Ⅲ期:无移位的碎片周围可见液体

Ⅳ期:碎片移位

跟腱滑囊炎

足在中立位且轻度跖屈时的矢状面和横断面T2WI是显示滑囊炎和跟腱病变的理想检查方位。

MRI易于显示滑囊、跟腱和邻近骨改变。

当有跟腱前滑囊炎存在时,T2WI上正常跟腱前脂肪消失。

合并骨质侵蚀和跟骨后上方骨刺。

跟腱附着点附近有跟后滑囊和皮下滑囊

足底腱膜炎

慢性潜在发展的病变,是引起足跟疼痛的最常见病因。

长时间跖屈和足跟部反复轻微创伤导致腱膜的退变和炎症。

最常见的MRI表现:

腱膜周围的浅层和深层在T2WI上弥漫性高信号;

足底腱膜附着处的跟骨骨髓水肿;

在STIR图像上足底腱膜内可见高信号。

跗骨管综合征

跗骨管及跗骨窦结构(虚线),其与跟骨轴(白线)夹角约45°

跗骨管综合征是胫后神经通过跗骨管时因遭受卡压所致的神经病变。

病因:肌腱囊肿、水肿、滑膜增生、跗骨融合、先天或获得性骨和肌肉软组织异常。

临床表现:疼痛感觉异常和胫后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运动功能下降。

静脉扩张是神经受压最常见的病因和手术指征。

跗骨管综合征伴发的多个高信号的曲张静脉(箭头)

跗骨窦综合征

1)病因病理机制:

跗骨窦位于跟距关节间,呈圆锥形,其内有神经、血管、韧带、脂肪;

外伤、变形、占位、炎症、感染、关节不稳定等各种原因压迫或刺激神经则为跗骨窦综合征;

70%的病例有外伤史,30%有足踝慢性关节炎病史;

60%患者的MRI上,可以显示异常跗骨窦和跗管。

2)MR表现:

跗骨窦韧带撕裂,窦内结构模糊;

跗骨窦韧带纤维化(在T1WI和T2WI图像上呈低信号);

滑膜炎、液体和韧带扭伤(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在距下关节后面前、后微隐窝处的液性信号(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常见到踝外侧韧带撕裂,外踝肿胀。

三角籽骨综合征

1)病因病理机制:

多见于经常跖屈的患者,如芭蕾舞演员、登山运动员、足球运动员;

三角籽骨位于距骨后缘;

足强制性跖屈导致胫骨后下缘或跟骨上缘撞击;

三角籽骨、距骨后三角、周围软组织、肌腱损伤(后踝撞击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后踝疼痛,活动受限。

2)MR表现:

三角籽骨或距骨后三角结构模糊和变形,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升高;

周围脂肪水肿;

屈踇趾长肌腱信号升高,见鞘膜积液;

胫骨后下跟骨上缘骨结构形态变化和信号异常;

三角籽骨和距骨退行性囊变。

三角籽骨综合征并跟腱滑囊积液

三角籽骨综合征

撞击综合征

一种由复杂创伤所造成的疼痛状态,以慢性、进行性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为特征的综合性病变。

可能与骨骼或软组织异常有关。

后踝撞击综合征与三角籽骨综合征有关。

前踝撞击综合征与胫骨、距骨骨质改变或软组织异常有关。

病理解剖基础

前踝撞击--鸟嘴样骨刺

前外踝--外侧沟内异常软组织或(和)前胫腓韧带(AITFL)异常肥厚

前内踝--半月板样损伤或(和)胫距前韧带异常增厚

1.前踝撞击

1)发生机制

牵引学说:反复过度跖屈,前关节囊附着处张力增加,引起局部牵引性骨赘形成。

损伤修复学说:踝关节跖屈时产生的压力反复作用于踝关节引起局部软骨损伤、骨小梁骨折和骨膜出血,最终都以骨性增生形式愈合。

2)病理解剖基础

特征:鸟嘴样骨刺

骨刺位置:踝关节囊内胫骨关节面前缘及与之相对应的距骨颈部距骨关节面(kissinglesion)。

随着反复强力背屈时相互接近并撞击,骨嵴越来越大,撞击越加明显。

Ⅰ度:滑膜撞击,X线片显示有炎性反应,骨刺大小为3mm;

Ⅱ度:骨软骨反应性骨赘>3mm;

Ⅲ度:严重的外生骨赘,可伴有或不伴有碎裂,在距骨背侧可见继发性骨赘,常伴有骨赘的碎裂;

Ⅳ度:距骨和胫骨关节骨性关节炎改变。

前踝撞击综合征

T1WIFSC+

2.前外踝撞击

病理解剖基础

①踝关节外侧沟内异常软组织

②前胫腓韧带(AITFL)异常肥厚

T1WIFSC+

T1WI

异常增厚的AITFL

3.前内踝撞击

病理解剖基础

半月板样损伤或(和)胫距前韧带异常增厚

前内踝撞击

T1WIFSC+

前内踝疤痕组织及增生滑膜

4.后踝撞击

后踝撞击综合征

Mortons神经瘤

跖骨头挤压趾神经所引起的跖部疼痛症,又可称为跖骨痛,多发生在第二、三或三、四趾蹼间。

临床上表现为足底相当于第二、三、四跖骨头跖面痛和感觉异常,长久站立、行走和劳累之后跖骨头部疼痛明显,通常不能扪及肿块。

MRI:T1WI和T2WI上可见一个低到中等信号的肿块从病变的跖骨头突起。脂肪抑制增强扫描是最敏感的方法。

腱鞘巨细胞瘤

是一种起源于腱鞘和关节滑膜层的良性病变,以女性居多。根据其部位及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局限性多见于手足小关节。

传统X线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部分伴邻近骨质的压迫侵蚀改变。

在MRI上多表现为紧贴腱鞘生长的异常信号,边界清楚,T1WI上与骨骼肌信号相仿,T2WI上信号可以不均匀,这可能是由于含铁血黄素的存在、囊变以及出血所致。

来源:本文为好医术作者综合整理,仅用于学习交流,转载请标注出处!

今日直播安排

1

主题:新华联合学院之联膝百问系列主题会议--膝关节专场

讲师:马建兵肖琳姚舒馨

时间:15:00-16:30

2

主题: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治疗策略线上沙龙

讲师:李浩鹏廖博叶正旭李新友王栋

时间:15:30-17:40

3

主题:创伤V课堂之“骨盆与髋臼专题”

讲师:孙大辉朱东赵天昊林童

时间:18:50-21:00

4

主题:创伤后和产后骨盆不稳

讲师:PeterGiannoudis医院(LGI)

时间:19:00-21:00

5

主题:高脱位先髋置换的几点新思路

讲师:医院

时间:18:50-21:00

6

主题:知脊云课堂--腰椎融合专辑

讲师:郭昭庆、董健文、潘勇、吴浩、顾昕、史国栋、钟汉权、申剑、姜宇

时间:19:00-20:50

7

主题:pilon骨折其实没有那么难--距骨定位法

讲师:陈医院

时间:19:30-20:30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eaw.com//mjccyy/130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