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说:

近来在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称自己脚后跟疼的病友,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年龄段——下至二三十岁的年轻工薪族,上至七老八十的大爷大娘。其中大部分病友都得了一种名叫“跟痛症”的病,或许还有一些朋友对这个病名有些许陌生,那么今天就给大伙介绍一下这个“老少皆得”的病吧。

概述

跟痛症,又称足跟痛、跟骨痛,是足跟部位非特异性疼痛疾病的总称,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脚后跟)部位疼痛症候群,常见疾病包括:跖腱膜炎、足跟纤维脂肪垫炎、足跟部位神经纤维瘤、跟骨后滑囊炎等。其中,大部分跟骨痛是由跖腱膜炎引起的。

跖腱膜炎与其他引起足跟痛的疾病的区别在于:跖腱膜炎引起的疼痛来源于附着于此处的跖腱膜,其与足底受到的牵拉刺激更有关系;其他疾病则来源于滑囊、脂肪垫等处。由于二者离得较近,普通人不易区分。

足跟痛的常见病因

跖腱膜炎也被称之为“足底筋膜炎”,是起源于足跟前内侧面的跖侧内侧跟骨结节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常见于运动量较大者或者身体负荷过重者。

跖腱膜是足底的深筋膜,起自跟骨结节内侧,止于各足趾的近节趾骨跖侧,由纵行的坚韧的纤维束组成,可保护足底的肌肉、肌腱、血管、神经和关节,并提供足底某些内在肌的附着点,同时帮助维持足纵弓。但其本身缺乏弹性,仅能延长4%左右,由于这特殊解剖结构,跟骨区易产生损伤及退变。

临床表现:休息后足跟疼痛加重,在早晨的第一步最痛,疼痛位于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着处,性质尖锐且无放射性。晨起时疼痛尤其剧烈,但是当患者开始行走及牵伸足底结构后,疼痛可缓解,但休息后再次复发。典型病例其疼痛随日间活动的增多而加重。

好发人群:日常生活中过度负重、训练者,如长期站立、田径运动员等;不合适的鞋或鞋垫(板鞋、高跟鞋)、肥胖以及足部畸形都是诱发跖腱膜炎的高危因素,尤其高弓足及扁平足更是诱发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

诊断

在临床上,许多患者都会问:”医生,我脚后跟疼痛,是因为长骨刺的缘故吗?”经X线检查后确实发现跟骨骨刺,医生和患者就自然而然认定是骨刺引起的足跟疼痛。实则不然,只有当“骨刺”长期存在,且长“骨刺”的跟骨长期负重或负重过大,会引起局部充血和发生无菌性炎症时,刺激病变部神经,足跟便会痛,所以有骨刺不一定有跟骨痛!而跖腱膜炎是足底跖腱膜的无菌性炎症,尽管部分跖腱膜炎患者伴有骨刺,但目前尚无法确定跟骨刺和跖腱膜炎疼痛的关系,医学研究认为骨刺多集中于趾短屈肌腱起始部肌腱止点钙化而不是传统认为足底筋膜疼痛部位,也就是说跖腱膜炎不一定有骨刺!

跟骨骨刺不一定引起跟痛症

治疗及预防

(1)药物治疗:使用消炎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塞来昔布、双氯芬酸、依托考昔等;疼痛较重的患者可以使用一些止痛药如路盖克、泰勒宁等或封闭治疗。

(2)物理治疗:积极牵拉跟腱及跖腱膜,每天3-4次,每次2-4分钟,尤其在活动之前。足弓叩击、冲击波疗法也有助于症状的缓解

(3)支具治疗:足跟垫、足跟杯、足弓支撑垫、夜间支具及特质支具都能在日常活动中帮助减轻症状。

(4)手术治疗

(5)预防措施:1.避免过度负重、劳累。2.选择合适的鞋子,如气垫鞋、软底鞋等衬垫较好的款式。3.健康生活,避免超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eaw.com//mjccys/141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