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医生按:铛瀚同学所写得文章切中肯綮,对推拿从业人员很有启发意义。本文非常值得一读。
近日来手不释卷,只缘无意中搜罗到一本好书——吴文豹教授所著的《中医推拿手法心悟》(以下简称《心悟》)。作者行文时不拘小节,采用“想到什么说什么”的写作方式,将自己50年临床推拿的心得公布出来,供同道思考参考。在阅读过程中,不禁频频拍手叫好。毕竟已多时未有过如此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了。因此提笔写下“读后感”以表达我此时的心境。
《心悟》一书,吴文豹先生通过对中医推拿的来源及思维认知方式的剖析,挖掘出推拿手法的内涵,并记录下自己在该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临床心得。书中作者先是追本溯源,分析了儒释道三大哲学体系对中医思维的影响,通过对中西方医学的比较,概括了中医特有的象数、整体、变易、中和、顺势、功用、直觉、虚静八种思维方式,以及介绍了手法中“气”“意”“劲”的认知方法。其次,作者通过对医武同源的解释,挖掘出中医推拿手法形而上的内涵,并分身法、手法、功法三个部分进行论述。最后,作者分享了在中医思维指导下自己的一些临床心得。全书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若干问题引起了共鸣,在此单独拿出来探讨。
一、关于虚静思维的个人看法
虚静思维是中国哲学特色,也是中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中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上古天真论》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还是《脉要精微论》的“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抑或《灵枢·本神》的“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都体现了虚静的特点。针刺时,须做到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医者做到虚静如此,才能神意静定专一地去体悟如鱼吞钩饵或闲处幽堂的指下变化。作为针灸基本功之一的导引术对虚静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儒家的“心斋”静坐,道家修炼的“致虚极,守静笃”都是虚静思维的具体表现。之前老师说过针灸练功目的是为了“养气”,为了针刺得气更加容易。但从虚静角度来分析,练功或许是一种注意力的训练。因为长期的修炼,医者注意力更加容易集中,针刺时更容易进入虚静的状态,因而针刺取效。古人有针咒术,针刺配合念咒,效果更佳,原因不外乎持咒时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昔日曾与一在针灸浸淫多年的教授交流。老先生分享自己平时的针技练习方法,居然是练习毛笔字。老先生的解释是持笔如持针,全神贯注,常年坚持对于针刺治神益处极大。今日相互印证,不禁深以为然。
二、关于直觉顿悟的中医认知方法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认知方法便有许多中国思维的体现,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悟”。清代名医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道:“学者读书之余,闭目凝神,时刻将此数语加以领会,自应一旦豁然贯通”。中医的这种“悟”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使人的思维最大的自由化,不受束缚的充分发挥。可是一旦胡乱推导,妄想臆测,就会滑入歧途,提出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自己不明,而误人子弟者,就容易成为“巫医”一脉;自家人知自家事,仍依此迷惑世人,谋取私利者,便是“江湖骗子”。这两种人在当今社会十分常见。
言归正传,个人认为这类“领悟”的认知方式不是不科学,只是该认知方法是需要建立在对某部分知识的潜心研究,朝思暮想的前提下,一日灵光一闪方能豁然开朗。古今中外,无不如是。佛家的“当头棒喝”是一种顿悟方法,但前提是该弟子资粮充足,对佛家经典潜心研究,日日修行不懈,一时的当头棒喝方能有所成就。否则便是打破脑袋也只是凡夫俗子一个罢了。国外也有类似情况,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见苯分子结构,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梦见数学公式,无不是在醉心自己的领域后的顿悟结果。挖掘推拿手法的内涵和精髓,需要医者在对手法不断地进行体会,探索,感悟,从形而下的手法规范化、标准化学习逐渐进入到形而上的对手法用劲、用意、用气的学习。所谓“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三、关于身手意的临床体验
《灵枢·官能》中有一段对从事中医学各项技能人员应该具备的条件的论述。其中对针灸人员提出了“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的要求,而关于推拿的描述是“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明代方以智在《通雅》中解释道:“手毒,手心热者。”这种手心发热的状态,应该是气血鼓动,精气充足的表现。因此,中医推拿从出生就离不开功法修炼。吴文豹先生从外家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各家流派的专著论述中都找到可以与中医推拿手法相互印证的内容,进一步验证了“医武同源”;并根据武术中关于手、眼、身、步、法的修炼要求,对中医推拿中“沉肩”、“含胸”、“松柔”、“治神”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感悟良多。其中,关于“沉肩”“柔”“螺旋劲”等方面本人在临床上进行了初步尝试,有一丁点收获。
关于“沉肩”,一直认为只是“放松不耸肩”便是沉肩了。然而《太极拳术十要》中有这么一段话:“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也。”这个是说明沉肩不是单纯的不耸肩,而是为了是气机下沉,周身放松。所谓“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肩部是全身最难放松的部位,肩关节不松开,其他地方很难松开。一开始读至此处,认为自己在临床摸爬滚打已有几年,沉肩应不是难事。然后再上临床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方才发现,这么久自己的肩依旧没沉下来。在做某些需要发力的动作时,肩关节仍会不自主地微微抬起,全身紧张。这种就是吴先生所说的没有“功夫”傍身的缘由。如果有功夫傍身,自然沉肩坠肘,肩松周身活,意气皆来骨肉沉,得来全不费工夫,轻轻松松就能将发力动作做出来。
关于“柔”,我的理解大致方向还是对的。柔非无力,而是一种外圆内方的力,柔中有刚。柔是功法修炼的结果。吴先生把推拿的力量分为了三层。第一层是拙力,也叫蛮力,是人本能就可以使用的力。外行人用的便是这种力,这种力量蛮横,无法控制,因此临床上常见院外推拿损伤前来就诊的。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也出现过这样的医源性误伤,后来将拙力慢慢化走,便不再出现。这也就是推拿力量的第二层,刚力。从这部分开始的力已经不是“力”,而是“劲”。这种力量经过训练后逐渐被掌握,随着术者的松柔沉功力的增长,不断增加,也是开始可以用于治疗的力量,所谓“用劲不用力”便是如此。而后,随着放松,医者对于“劲”的领悟更深,便一点一点将“刚劲”化去,便到了第三层的“柔劲”。柔劲是推拿中最好的力量,做出来的是“水性手法”,外观看起来十分飘逸洒脱,而患者会感觉你的手法变轻了,但感觉力量都跑到肉里面去了。这其实就是力量的渗透。这一点在练习点穴时尤为明显。从开始点击时的皮肤疼痛,深部无感觉到如今的痛在里面,就是柔劲的增长。
近日我对“柔”的理解有所增长。昔日老师(该老师是全职教师)讲授“揉法”时曾说要“先按再揉”,用力吸定,将力量渗透到深处。但吴文豹教授却讲授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他认为揉法是“轻而不浮,手法要轻,劲力下沉渗透,决不能为了劲力深入而用力按压去做揉法,甚至要求不用一丝力量,全靠腕关节的灵活连绵不断作揉法产生的劲力直透患者深处”。于是乎我在临床上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之前老师所教的手法术者操作起来不累,但力量浮于表面;而吴先生所传的方法需要内功支持,否则操作起来很累,但是患者反馈效果极佳。
关于螺旋劲的接触,在之前遇见过两次。一次是练习陈式太极拳时由修炼缠丝劲来做“掩手肱拳”时那种瞬间爆破的力度;另一次便是和患者在交流时,患者表示曾被附院退休的邓教授做过推拿,其力量是“螺旋地钻进去的”。吴先生在书上借助张三丰《太极拳论》中“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和八卦掌中练习要求“步如趟泥,手如拧绳,转如磨磨”来阐述螺旋劲的特点和意义。经过吴先生的解答,即时理解了少林内功中倒拉九头牛、顺水推舟等动作的含义。内功这一类动作不是单单为了训练指力(事实上,每天练习这类动作半个小时,半个月后个人的指力从一寸针无法破皮进步到寸半针可以持针柄飞针),更多是为了练习螺旋劲。而在经过临床试验后发现:在做按法、点法时,稍稍加上一点点旋转的力度,便可以使得力量更为深透,直达病灶。这种应该算是螺旋劲的粗浅应用了吧。
四、该书对个人的意义
之所以读完这本书会觉得酣畅淋漓,是因为《中医推拿手法心悟》一书不仅解答了我的困惑,并指出了接下来个人学习的方向:解剖和练功。
因在临床呆了几年后,觉得自己手法进入了一个瓶颈,总是不知道如何突破。吴文豹先生在文中描述了我当前的困惑:“从当代中医的发展趋势来看,解剖学、病理学不应该只是西医的专利,要把它当做中医的基础内容之一,牢牢掌握......反之,你的手法治疗就会有盲目性,误打误撞,撞到了就有效,撞不到就无效,治疗没有主动权,只能治疗再说,心中无底,充满偶然性。取效则自感甚喜,静下来一想,对于治愈的要点是什么,心中不清楚,没谱,只能借助中医的舒筋活血、气血畅通来搪塞。”这一段写出了心声!吴文豹先生对于中医的思维很重视,对于功法练习很重视,强调“虚静”和“手毒”;同时他又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强调对西医解剖和病理的学习和研究。以“肩周炎”为例。吴生反对一听到肩周炎,就立刻按学习的步骤,肩内侧、肩中、肩外侧?、推、按、揉,配合上举、内收、外展、后弯等被动活动结束(不才临床就是这么干的...)。这种粗糙的手法、机械式的动作,往往针对性不强,盲目性大,事倍功半。临床上,对于西医病名病理明确的疾病,最好能够详细分析,精确诊断。同样是肩周炎,患者表现肩痛加上肢外展侧平局出现疼痛的体征,确诊为冈上肌腱炎;以肩峰下缘出现明显压痛,患病上肢肘关节屈曲九十度,肩部外展外旋阳性可诊断为肩峰下滑囊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对于这类熟悉的疾病,不能以肩周炎、漏肩风这么一个粗略的诊断即展开治疗,这样的临床疗效并不乐观。
另一方面,吴生的论点“中医推拿离不开练功”完全说服了我。昔日上课教授“振法”时,老师说的操作要点是“前臂肌肉静止性发力”,并强调该手法由于操作很难超过半分钟,而取效需要一分钟以上,所以建议“弃用”。我在临床操作时发现依靠静止性发力,容易肩硬臂僵,操作很累,因此也弃用。可《心悟》一书再一次颠覆我的认识。对于振法,书上反对教材“静止性发力”的手法,说这种做出来的只能是水平面的“颤法”而非往下深透的“振法”。于是我再次在临床进行试验,根据反馈确实与书上所言无二。书上对于振法的操作时要求练功,用意不用力,以意领劲,通过以腰为轴,节节贯穿,松活弹抖地发力,达到力由地上起,拳由心中发,一出劲就是一个整体。这样子做出来才是真正的振法。这一系列的说法全是我在练习太极拳时所学的心法内容,因而我深深认可了吴先生所说的手法不离功法,也期待着能够达到“形动劲已起,形断劲不断,劲断意还在,意断神还连”的意、气、劲连绵不断的境界,做出蕴含着真正的“中国味”的推拿手法。
推拿非小技,疗病有奇功!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白癜风的偏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