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棘突滑囊炎

滑囊,是结缔组织中的囊状间隙,是由内皮细胞组成的封闭性囊,内壁为滑膜,有少许滑液。棘突与韧带之间存在着滑膜,两层滑膜中间形成滑囊,即棘突滑囊,也就是背部皮下组织深层继发形成的滑囊结构,以腰骶部最为常见。该滑囊国内名称较多,有棘突滑囊、棘上滑囊、棘上韧带滑囊、棘上韧带后滑囊、棘突皮下滑囊和脊柱后突畸形处皮下滑囊等。考虑到骶椎棘突退化融合成骶正中嵴、下腰段缺乏棘上韧带、骶椎没有棘上韧带,我们这里讨论的棘突滑囊主要为下背部皮下滑囊,亦可称为腰(骶)背部皮下滑囊。

棘突滑囊炎,是指发生在棘突滑囊的无菌性炎症,也叫做创伤性滑囊炎。主要由损伤引起,有的是直接的暴力损伤,有的是关节过度运动。经反复、长期、连续摩擦之后,滑囊发生磨损,增厚,从而出现炎症。

此外,感染病灶中的致病菌也可引起滑囊炎。

二,棘突滑囊炎发生的原因

腰骶部负重载荷和活动范围大,先天变异和发育缺陷发生率高,容易出现退行性改变,受到损伤的机会也较多。急性和慢性损伤都是引起棘突滑囊炎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外伤、手术等致滑囊结构急性损伤,囊壁充血、水肿、渗出、过度分泌,使囊腔充盈扩大而发炎;2.长期弯腰工作、腰背屈伸活动过多、下背部软组织薄弱、腰椎后突畸形、腰椎失稳等情况下,滑囊结构受到来自腰椎棘突、骶正中嵴、腰椎棘上韧带、竖脊肌(腱)和腰背筋膜后层的异常磨损、挤压和牵拉,滑膜增生、肥厚、充血、水肿、分泌增多或渗出,使滑囊积液膨胀,从而发炎;3.局部反复多次按摩、针刺或异物存留等也可直接刺激滑囊结构而发生炎性反应,致使囊腔液体聚集而发炎;4.滑膜内皮细胞随着年龄增大而发生绒毛增殖,引起滑液过度分泌,导致滑囊积液膨大发炎。三,棘突滑囊炎的临床症状及检查

棘突滑囊炎主要见于成人,以中老年居多,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病程从数天至数年不等。主要表现为下背部正中区域酸痛、压痛,弯腰时加重,病变较大时出现局部隆起并可触及囊性肿物,一般皮肤无红肿及发热现象。

本病可分为急性滑囊炎和慢性滑囊炎两种类型,两者在临床上的具体症状存在着一定区别。

1、急性滑囊炎:急性滑囊炎发病很急,其主要特征是疼痛、压痛和活动受限等。压痛多为局部压痛,疼痛程度比较剧烈。如果是浅部滑囊受累,可出现局部红肿的现象。如果是化学性或者细菌性滑囊炎,患者可出现剧烈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到几周,可反复发作。

2、慢性滑囊炎:慢性滑囊炎通常是急性滑囊炎转变而来的,急性滑囊炎反复发作可形成慢性炎症。患者有滑膜增生、滑囊壁变厚等情况,滑囊可发生粘连。由于疼痛、肿胀和触痛,肌肉可发生萎缩。

辅助检查上,因为该病临床诊断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病变较小时常被漏诊或误诊。故此,MRI对本病做出明确诊断,临床客观评价下背部疼痛的原因有较大的帮助。MRI对棘突滑囊的具体检查特征如下:

1.位于腰(骶)段背侧中部浅筋膜深层,皮肤与腰椎棘上韧带和/(或)腰背筋膜后层之间;2.矢状位和横轴位表现为条带状、长梭形或蜂房状囊性病变,急性期边缘欠清,慢性期边缘较清;3.范围不一,两侧对称或不对称,少数向上或向下延伸超出腰(骶)段;4.多呈长T1、长T2水样信号,少数为血性积液信号;5.多伴有腰(骶)椎其他相关结构病变。四,棘突滑囊炎的治疗

对于急性滑囊炎的治疗,首先应暂时休息或患部制动,并运用中药方剂外敷及非甾体抗炎药内服,必要时并用局部注射。疼痛消退后,运用伤科手法松解腰背部(主要为下腰部)周围肌肉,肌腱,韧带,滑囊等周围组织,并增加主动运动。如果上述治疗无效,可考虑抽出滑液,然后向滑囊内注入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效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效制剂的剂量及混合后的体积视滑囊大小而定。

此外,对于急性滑囊炎的治疗,确定病因时必须除外感染因素。如有感染者,需要给予适当的抗生素,引流或切开。炎症过程顽固的病人需要反复抽液和注入药物。对疗效差的急性病例,在除外感染与痛风后可全身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慢性滑囊炎的治疗方法与急性滑囊炎的相同,但休息与患部制动可能不如对急性滑囊炎有效。如果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少数经保守治疗无效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对于肌肉已发生萎缩的患者,必须通过锻炼来予以纠正,使运动范围和肌力得到恢复。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继发性的棘突滑囊炎,即使治愈,如果其原发性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慢性职业性劳损等)未除,也会有较大的复发可能。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身体损伤的更多问题,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eaw.com//mjccjc/131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