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滑囊炎专科治疗医院 >> 滑囊炎治疗 >> 拍片子的钱省得了吗这个必须看
医院就让拍片子,那没有拍片子就能诊断了吗?拍片的钱省得了吗?在拍片子机器发明以后才有这项收费的,那以前的病是怎么治的呢?为什么现在的医生没有片子就不会看病了一样呢?
其实,绝大多数的腰颈椎病都可以面诊就确定的,而且通过有经验的面诊更容易找到真正病灶所在,而不是看到片子上“有突出物”就告诉你“你疼是因为突出了压迫到神经了”。有美国学者做过一个实验,随机找个正常普通成年人去拍MRI,结果其中69个人显示有“腰椎间盘突出”影像,而其中真正的有腰颈椎病症状的仅为12人。这说明什么:有突出不一定会有痛症,有痛症也不一定是由突出物引起的。在探索疼痛麻木酸胀等症状与真正发病原因的直接联系上,我们传统中医方法更加值得推荐和尝试。下面介绍下中医常用的物理诊断法,供大家参考判断。★☆☆★
————————
1.望诊尽可能采取坐位,解开衣领,在必要时可脱去上衣仔细观察。颈部有无特殊部位的疤痕。窦道。疑有颈椎结核,应检查有无咽后壁脓肿,落枕因痛可出现保持性斜颈姿势。颈椎骨折脱位,可出现颈部强迫体位。
2.触诊
(1)压痛点:若一侧突发性斜方肌痉挛并有明显压痛者,多为落枕。在颈段棘上韧带压痛伴条束样变或在颈4~颈7棘旁有压痛者,多为颈椎病。在颈后三角区有压痛者,多为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背部软组织劳损者,多有较广泛的压痛点。
(2)肿块:新生儿单侧胸锁乳突的梭形肿块,多为先天性肌性斜肌。颈部侧方如有肿块,应注意与颈部淋巴结肿大、寒性脓肿、囊状水瘤、腮裂囊肿等疾患的鉴别。
3.颈部活动度检查颈中立位为面向前,眼平视,下颌内收。
颈部活动度(图39)如下:
前屈:35°~45°后伸:35°~45°左右侧屈:各45°左右旋转:各60°~80°4.特殊检查
(1)屈颈试验(图40):患者仰卧,医生一手置于胸前,另一手托住患者后脑部并被动前屈头颈,如下颏不能触及胸骨柄且有阻力和疼痛,则提示阳性。在临床上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外,特别多见于脑膜炎、脑膜刺激性病变、及其他神经系统疾患。
(2)叩顶试验(图41):患者正坐位,颈、胸、腰挺直,下颏内收;医生一手掌紧贴在患者头顶,另一手握空拳轻缓叩击一手手背,若引起患者颈部疼痛或伴有上肢放射痛,则为阳性。多提示为颈椎病。
(3)颈椎间孔挤压试验(图42):患者正坐位,头向患侧的侧后方倾斜,医生双手抱住头顶,沿颈部纵轴向下施加压力,若引起患者颈部疼痛或伴有上肢放射痛,则为阳性。多提示为颈椎病。
(4)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图43):患者端坐,医生用一手将患者头部推向健侧,另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向外下方牵拉,若引起患肢麻木、疼痛即为阳性。多提示为颈椎病。
(5)深呼吸试验:患者端坐,头稍向后仰,同时将下颌转向患侧,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医生一手抵住患侧下颌,给以阻力,另一手触摸患侧挠动脉,如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多提示为前斜角肌综合征。
(6)挺胸试验(图44):患者正坐、挺胸两肩外展,两臂后伸,如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多提示为肋锁综合征。
(7)超外展试验(图45):患者正坐,双上肢自然下垂,医生握住患肢腕部(注意触摸挠动脉的搏动),在上肢伸直的情况下逐渐从侧方将患肢被动外展高举过肩至头,若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多提示为超外展综合征(喙突胸小肌综合征)。
(8)间歇波动试验:患者端坐或立位均可,双臂平举外展90°,外旋位,令手指做快速屈伸动作。如患者于数秒钟内出现前臂疼痛,上肢疲乏不适而逐渐下垂,为阳性,多提示为胸廓出口综合征。若能持续1分钟以上的手指屈伸运动,上肢位置无改变者,为阴性。
★☆☆★
——————————
1.望诊(图46)最好是在直视的情况下才能观察清楚腰背部脊柱有否异常的发现。从后背正面观,脊柱自上而下应成一条直线,若发现脊柱侧凸改变,可用有色笔依次在各棘突上绘一标志,这样脊柱侧凸的程度与方向就可一目了然。侧面观,脊柱有否圆形驼背(强直性脊柱炎等),或成角驼背(脊椎结核等),腰椎生理前突是否正常,有否加大、平坦或后突等。在腰背部还可以结合坐、立、走、卧不同体位观察其有无姿势改变。腰部疼痛较甚时可看到局部肌肉高隆的外形(即肌肉痉挛现象)。腰骶部如有色素沉着或有丛毛生长多见于隐性脊柱裂。腰部若有皮肤损伤,脓肿,窦道等应加以描述。
2.触诊腰背部压痛点的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及定位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结合解剖位置去仔细、认真、反复寻找。下面介绍临床上常见压痛点(图47):
(1)棘突上压痛:见于棘上韧带损伤、棘突滑囊炎,棘突骨折。
(2)棘突间压痛:见于棘间韧带损伤。
(3)脊肋角压痛:在第十二肋骨与骶棘肌外侧缘相交处。见于肾脏疾病,第一腰椎横突骨折。
(4)腰肌压痛点:两侧骶棘有局限性压痛,往往伴有肌张力增高。见于腰肌劳损。
(5)第三腰椎横突压痛:在第三腰椎横突的外端压痛,伴条束感,见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6)棘突旁压痛:即棘突两侧旁开1.0~1.scm处压痛,伴患肢放射痛。见于椎管内疾病,以椎间盘突出症、肿瘤等病。
(7)腰5骶1棘突问压痛:见于腰骶关节劳损。
(8)骶骼关节压痛:见于骶髂关节炎。若女性产后多见于致密性骼骨炎。
(9)梨状肌压痛:相当于臀部环跳穴处,呈横条状的压痛伴患肢放射痛。见于梨状肌综合征。
在腰背部除压痛点外,常结合叩诊(叩诊锤或握拳叩击)来判定较为深部组织的病变,如椎体结核、肿瘤等。
3.腰部活动度检查腰部中立位不易确定,其活动度(图48)如下:
(1)前屈:患者取直立位,嘱其自然向前,弯腰,双手自然下垂,指尖朝向足背方向。正常情况下,腰部呈弧形,弧度很自然,无僵硬感,一般为90°。
(2)后伸:同样直立,让患者自然后仰,一般为30°。
(3)侧屈(弯):左右各30°。
(4)旋转:固定骨盆后,患者分别向左、右旋转,并测量双肩连线与骨盆横径所成之角度,一般为30°。
4.特殊检查
(1)拾物试验(图49):对不配检查的患儿,为观察其腰部是否有僵硬情况,可将玩物放在地上,引逗患儿拾起,脊柱无病变儿童能迅速弯腰将玩物拾起,若脊柱僵硬患儿拾物时,一手先压在膝上,仅能靠屈膝屈髋去取,而腰部无法弯曲者为阳性,见于腰椎结核。
(2)儿童腰部伸展试验(图50):患儿俯卧,医生将患儿双小腿提起,正常儿童腰部柔软,后伸自如,无疼痛反应。若有脊柱结核的患儿坝u腰部呈僵硬状,并随臀部抬高离开床面,且有疼痛。
(3)直腿抬高试验(图51):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医生一手扶压膝上,保持膝关节于伸直位,另一手握住踝部将患肢逐渐抬高,在未达到70°以前引起腰部及坐骨神经痛者为阳性,并记录引起疼痛的角度。提示椎管内神经根及坐骨神经受刺激。
当直腿抬高出现腰腿痛角度时,可放低5°~10°,然后被动背屈踝关节,再引起腰部及坐骨神经痛者为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则进一步证明椎管内神经受压。
(4)健侧直腿抬高试验:当检查直腿抬高试验后,用同样方法检查健侧,如引出患肢坐骨神经放射痛者为阳性。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5)颈静脉压迫试验: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用双手压于颈部双侧颈静脉处,或用血压计气带包绕颈部一圈,加压至40mmHg(3.skPa)维持1分钟,如出现患肢坐骨神经放射痛,即为阳性。提示椎管内病变。
(6)弓弦试验:患者端坐于椅上,上身挺直,小腿自然下垂,医生将其患侧小腿逐渐抬高伸直,到患者感到下肢有放射痛时即停止,然后另一手用手指挤压其腘窝正中(胫神经部位),如下肢放射痛加剧者,则为阳性。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7)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俯卧位,膝屈曲90°,医生将小腿上提或被动使膝关节屈曲,出现有沿股神经(大腿前面)放射性疼痛者,为阳性。见于腰3~4椎间盘突出症。
(8)双髓双膝屈曲旋转试验(图52):患者仰卧,双髓双膝关节极度屈曲,医生一手扶着双膝,另一手推动双足或从下面托起患者的臀部,使下腰部做被动屈曲及骨盆旋转运动,若出现疼痛者,为阳性。见于腰骰病变或下腰部软组织劳损。
(9)骨盆分离及挤压试验(图53):患者仰卧位,医生用双手分别按压在双侧髂嵴上,并用力向外下方挤压,称为骨盆分离试验。反之,用双手将两骼骨翼向中心相对挤压,称为骨盆挤压试验。若能诱发出疼痛者,为阳性。见于骨盆环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10)床边试验(图54):患者仰卧位,患侧靠床边并使臀部稍外移,下肢悬于床边外为宜;健侧下肢屈髓、屈膝,双手抱于膝前。医生一手扶住健侧膝部,另一手将悬于床边的大腿向地面方向加压,并能引发出骶髂关节部痛者,则为阳性。见于骶髂关节疾患。
(11)内旋髓试验(图55):患者仰卧位,嘱其患肢伸直抬高,当出现有坐骨神经痛时,医生可用力做被动内旋髓关节的运动,人为地使梨状肌紧张(亦称为梨状肌紧张试验),此时坐骨神经痛加剧测为阳性,见于梨状肌综合征。
★☆☆★
——————————
1.望诊站立位有无髓关节畸形、臀部肌肉萎缩、腰前凸代偿性增加、大腿皮肤皱折加深,下肢有无内收、外展或内外旋转畸形和下肢短缩或增长的改变;同时还要观察两侧髂嵴和两侧臀皱襞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行走时患肢能否持重,步态是否均匀、稳定,并描述步态的特点。
2.触诊髋关节肿胀,可触及其周围皮肤张力增高。髋关节脱位,可在异常部位触到股骨头或扪及股动脉搏动减弱。臀肌挛缩可在臀部触及紧张的束带。弹响髋可在粗隆处触及肌腱的弹跳,并出现弹响声。大粗隆处浅压痛伴有囊性肿块,多为大粗隆滑囊炎。
3.髋关节活动度检查中立位为髋关节伸直,髌骨向上。
关节活动度(图23)如下:
屈曲:°~°后伸:10°~15°外展:30°~45°内收:20°~30°内旋:40°~50°外旋:30°~40°
4.特殊检查
(1)单腿独立试验(图24):患者直立,背向医生,患肢屈髓屈膝上提,用健肢单独站立。正常时,骨盆向健侧倾斜,患侧臀皱襞向上提起,称为阴性。同法使患肢单独站立,如发现健侧骨盆及臀皱襞下降,即为阳性,见于髋关节病变或臀中、臀小肌麻痹。
(2)望远镜试验: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医生一手握住小腿,沿身体纵轴向上推;另一手摸着同侧大粗隆,此触及有活塞样活动感,为阳性。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尤以幼儿体征更为明显。
(3)“4”字试验(图25):患者仰卧,嘱患肢屈髋屈膝并外旋髋关节,使其外踝置于健侧下肢膝关节上部,形如“4”字。若无法完成“4”字动作而髋部疼痛者,为髋关节病变。若能完成“4”动作时,医生一手压对侧的髂前上棘,另一手将患肢膝关节内侧向下压,如出现骶髂关节部疼痛,则为阳性。见于骶髂关节炎等骶髂部病变。
(4)屈膝屈髋分腿试验:患者仰卧,双下肢屈曲外旋,两足底相对,医生两手分别置于膝做双膝分腿动作,出现股内侧疼痛,为阳性,提示内收肌痉挛。
(5)足跟叩击试验: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医生以一手将患肢略作抬高,另一手沿体纵轴叩击其足跟,使髋部产生震痛,为阳性,见于髓部骨折、炎症或下肢骨折。
(6)中立位试验: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用手平托患肢足跟,足呈外旋位为阳性,见于股骨颈骨折。
(7)髂胫束挛缩试验(图26):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将健侧髓膝关节屈曲,抱于胸前;医生站在患者背后,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上方,使膝关节屈曲90°,患髓先屈曲后外展再伸直,此时医生除去外力使其自由坠落,如有髂胫束挛缩,则患肢可被动地维持在外展位,则为阳性,并可骼崎与大粗隆之间摸到挛缩的髂胫束。
(8)托马征(图27):患者平卧,健侧髓膝关节尽量屈曲,使大腿贴紧躯干,双手抱住膝关节,并使腰部贴于床面,如患髓不能完全伸直,或虽伸直但腰部出现前突,则托马征阳性,并应记录患髓关节屈曲角度。见于髓关节僵硬,腰椎结核或骼腰肌痉挛。
★☆☆★
——————————
1.望诊比较两侧股四头肌,特别是观察股四头肌内侧头有无明显萎缩。当膝关节屈曲位,骸韧带两侧“膝眼”消失,表明关节有肿胀。站立时双腿并拢,两腿股骨内髁及双足内踝可以接触。若两内踝分离,即为膝外翻,又称“X”型腿;若两内髁分离,即为膝内翻,又称“O”型腿(图28)。膝内、外翻畸形,常见于佝偻病、股骨下端或胫骨上端骨折、骨髓炎或软骨发育不良等引起,因骺板生长不对称所致。在站立时,膝关节呈明显的过伸状态,称为膝反屈或称为军刀腿(图29),常见于小儿麻痹后遗症。股骨内、外髁任何一侧见有局限肿大,伴浅静脉怒张,提示有肿瘤的可能性。
2.触诊确定压痛的部位,对诊断膝关节疾患十分重要,膝部常见压痛点(如图30)示。若发现肿块(包括胭窝部),应检查其大小,硬度,深度,有无压痛与周围组织及膝关节活动的关系。膝关节周围触及滑膜增厚、变韧,提示慢性滑膜炎。在伸直膝关节时,将骸骨作上下或左右推移时,出现沙沙的摩擦音及痉痛,提示骸骨软化症。膝关节在运动时出现音调清脆的弹响同时伴有疼痛者,提示半月板损伤。
3.膝关节活动度检查中立位为膝关节伸直。
膝关节活动度(图31)如下:
屈曲:°~°过伸:5°~10°内旋约:10°外旋约:20°
4.特殊检查
(1)浮髌试验(图32):患者仰卧位,患肢伸直放松,医生一手虎口对着骸骨上缘,手掌压在骸上囊上,使关节积液集中在骸骨之下,另一手食指以垂直方向挤压髌骨,并迅速放开。如感觉髌骨浮动或有撞击股骨髁的感觉,即为阳性,提示膝关节内有积液。
(2)髌骨摩擦试验:患者仰卧,患肢伸直放松,医生用一手按压住骸骨,并使其在股骨髁关节面上作上、下及左、右的移动,如有摩擦音或患者感觉疼痛,则为阳性。提示骸骨软化症。
(3)麦氏(McMurray征)试验(图33):患者仰卧,医生一手握住患肢足部,另一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分别摸住膝关节内、外侧关节间隙,先使膝关节极度屈曲,然后将小腿内收,外旋,并逐渐伸直膝关节,此时内侧膝关节疼痛或有弹响,说明内侧半月板损伤。
反之使小腿外展、内旋,逐渐伸直膝关节,如有外侧膝关节疼痛或弹响,说明外侧半月板损伤。
(4)研磨试验(图34):此试验为鉴别侧副韧带损伤与半月板损伤的方法。患者俯卧位,下肢伸直,患膝屈曲90°,可请一助手将大腿固定不使转动,医生双手握住足踝沿小腿纵轴提起小腿,然后再内外旋转小腿,此时侧副韧带处于紧张状态,如有损伤,在旋转时会引起疼痛,提示侧副韧带损伤。另一方法是医生双手按压足部,并内外旋转小腿,若出现疼痛,提示半月板损伤。
(5)侧向挤压试验(图35):患者仰卧,伸直下肢,医生一手握住踝关节向外侧施加压力,另一手在膝关节作向内侧加压,使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承受外翻张力,如有疼痛或有侧方活动,则为阳性,提示内侧副韧带损伤。如作相反方向施加压力,使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承受内翻张力,此时有疼痛或侧方活动,提示外侧副韧带损伤。
(6)过伸试验: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医生一手抬起小腿,另一手按压住膝部,使膝关节出现被动过伸运动,如有疼痛为阳性。可见于半月板前角损伤、股骨髁软骨损伤或脂肪垫肥厚、损伤等。
(7)抽屉试验(图36):患者仰卧,屈膝90°,足平放于床上,医生可坐在患者的足部,以稳定其足,双手握住小腿上端作前拉后推的动作,如小腿上端能向前拉动,说明前交叉韧带损伤;如小腿上端能向后推动测说明后交叉韧带损伤。
★☆☆★
————————————
1.望诊正常踝关节两侧可见内、外踝的轮廓;在跟腱的两侧亦各有一凹陷区(肥胖的妇女不甚明显),当踝关节背伸时可见伸肌腱在皮下的走行。
踝关节肿胀时,上述的轮廓全部消失。此外在足部常见如下畸形(图37):
扁平足(平足):纵弓塌陷,足跟外翻,前半足外展。
马蹄足:踝关节跖屈,前半足着地。
内翻足:足内翻常伴足弓高度增加。
外翻足:足外翻伴足弓变平。
跟足:与马蹄足相反,站立时足跟着地。
弓形足:与扁平足相反,纵弓过高。
(足母)外翻:(足母)趾长轴向外侧偏斜,常伴有前半足增宽,严重的(足母)外翻,可使第二趾叠架在(足母)趾之上,第一跖骨头内侧伴有“(足母)囊炎”。
锤状趾:近节趾间关节挛缩,足趾形如锤状。
2.触诊踝与足部软组织较薄,当检查时局限性压痛点往往就是病灶的位置。在跟腱止点处压痛,可能是跟腱滑囊炎;在跟骨蹠面正中偏后压痛,可能是跟骨骨刺或脂肪垫病变。跟腱断裂时,可在皮下触及一横沟。腓骨长短肌腱滑脱可在外踝后方触及肌腱弹跳。足背及腔后动脉的搏动,应注意两侧对比。
3.踝关节与足活动度检查踝关节中立位为足与小腿间呈90°角,而无足内翻或外翻。足的中立位不易确定。
踝与足部关节活动度(图38)如下:
踝关节:背屈20°~30°,跖屈40°~50°距下关节:内翻30°,外翻30°~35°跖趾关节:尤以(足母)趾为最重要,正常背屈约45°,跖屈30°~40°
4.特殊检查
(1)捏小腿三头肌试验:患者俯卧,足垂床缘下,医生用手捏患肢小腿三头肌肌腹,正常时可产生足跖屈,如无足跖屈为阳性。提示跟腱断裂。
(2)足前横向挤压试验:患者仰卧,医生用双手对患足前部两侧作横向用力挤压,如出现疼痛为阳性,提示跖骨骨折、跖间肌损伤。
文章来源:公号“根治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骨质增生”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疗效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