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出现过脚后跟疼痛的情况,特别是中老年人。每次一下床就疼痛难忍,就像踩了针刺一样,不过活动一会就好了。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苦恼。很多人以为是长了骨刺,但是拍片子不一定有骨刺。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下面就给大家说一下。

足跟痛

跟痛症又叫足跟痛,是指多种(跟骨、关节、筋膜、滑囊)慢性疾病所致脚后跟疼痛和活动障碍,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肥胖男性,可以是一侧或者两侧同时发生。它的发病原因与劳损和退变有明显关系。

足跟痛是所有能引起脚后跟疼痛疾病的总称。

引起足跟痛的疾病

1.足底筋膜炎。足底有一个结构叫筋膜,它是维持弓的主要结构,起点就在跟骨结节处。它起着缓冲震荡、增加弹跳的作用。长期站立或者步行就会引起发病。足跟部涨裂感,压痛明显。

.足跟脂肪垫炎或者萎缩。脚后跟有一层脂肪垫起着缓冲和防止滑动的作用。受伤或者寒冷能引起它的炎症,而后出现疼痛。老年人脂肪垫萎缩,长期站立或行走时,疼痛敏感。

3.跟骨刺。其实跟骨刺和疼痛没多大关系,只有跟骨刺的方向斜向下时疼痛明显。疼痛的主要原因是它容易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和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疼痛。

4.跟腱周围炎症。跟腱的辅助点周围炎症引起疼痛。抬脚后跟时明显。

5.还有很多原因如跟部滑囊炎,跟骨高压症,扁平足等。

出现足跟痛应该怎么治疗?

不管引起足跟痛的原因是上面哪种,它们最终引起疼痛的根本就是局部无菌性炎症,所以治疗方法差不多都一样,就是消除无菌性炎症。

1.局部热敷、艾灸、烤灯、烫脚等,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消退。

.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或者外用扶他林,治疗局部炎症。

3.封闭针治疗,效果好,见效快。不过跟腱四周的要慎重,很多容易引起跟腱断裂。

4.手术治疗。比较少采用。

5.平时要注意减轻体重和负重,以减少对足跟的压力。为它的愈合做好准备。

6.鞋子一定要柔软合适。就像增加脂肪垫的作用一样。减少对它的刺激。

7.劳逸结合,注意足底的锻炼。如垫脚尖、足趾夹东西,足弓拉伸等。

足跟痛不是什么大病,不过治疗不及时和治疗方法不正确,就会迁延不愈。医院接受医生的正确性指导和治疗。希望这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首先纠正一下,足跟痛才是准确表述,而不是脚后根。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引起的原因比较多。且女性多发,因为高跟鞋惹的祸。除去高跟鞋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

从中医学的角度讲

足跟痛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足太阳膀胱经受阻,“痛则不通”,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可以分为:

1.气滞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肝肾亏虚型: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3.寒凝血瘀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从现代医学角度讲

1.肥胖。自身重量较大,关节及足后跟长期受压。

.骨质增生。跟骨退行性改变导致的骨质增生,即“骨刺”,是导致足跟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中老年人多见。

3.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长期站立或行走工作者,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教师多发。

4.跟骨骨突炎。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多见于1岁以下儿童。

5.足弓结构发育异常。高弓足、扁平足或内翻足等发育异常引起。

治疗方法

首先确定是器质性病变,然后对症治疗。一般不会造成后遗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eaw.com//mjcczl/1469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