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症是足跟部周围疼痛性疾病的总称,是足部比较常见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较女性多见,肥胖者及运动员常见。在美国大约10%的人口一生中会有跟部疼痛性疾病,每年有超过两百万人因此就医。

一、发病原因多多

1、足跟内高压

随年龄增加,机体内分泌失调,跟骨血循环遭到破坏,导致跟骨内瘀血或充血,使内压升高,引起足跟疼痛。研究发现,在骨内高压状态时,骨髓内小动脉、血窦、小静脉扩张,造血组织水肿,毛细血管增生,这是一种没有细菌却引起类似炎症的反应,称髓内无菌性炎症。骨内压的失代偿和髓内无菌性炎症,无论一种原因或两种原因同时存在,都是导致休息性跟痛症的原因,而主要的原因仍是骨内压的增高。

2、神经根卡压

跟骨骨刺、跟下软组织炎及慢性劳损等无菌炎症刺激和增生性压迫足跟部皮神经,便可产生足跟痛。

1.3 脂肪垫老化

足跟部皮肤厚,具有特有的脂肪垫,以缓冲压力,减轻震动,脂肪垫是许多自真皮伸展至跟骨下面纤维隔,形成许多小房,每个小房又由斜形及螺旋形排列纤维带所加强,小房中充盈有特殊弹性的脂肪组织以抵抗压力。由于久病或长期卧床,足跟部皮肤及脂肪垫呈废用性萎缩,感觉过敏,病人站立行走出现跟部疼痛。

1.4 跟骨骨刺

关于跟骨骨刺,很多人认为与跟痛症无关,也有人认为其尽管跟骨骨刺与跟痛症发病无关,但其一旦形成,又会加重有些跟痛的症状,甚或成为其新的病因。犹如颈腰椎骨质增生一样,单纯的增生尚不能称其为症,但当骨刺合并了无菌性炎症刺激了局部的神经,甚至影响到跟骨的负重时,则骨刺即成为致病原因了。因此对于跟骨刺的病因属性不能一概否定或肯定,而当具体看待。

跟骨骨刺症多发生于跟骨底面结节部分的前缘。由于跖腱膜和足底肌在其附着处受到反复牵拉引起慢性损伤性炎症,炎症刺激进而诱发骨刺形成。有时跟骨骨刺并无症状,当骨刺方向与着力点成斜角时,才会出现足跟痛。

1.5 足部炎症

跟骨的滑囊炎、腱膜炎、肌腱炎、骨膜炎等。位于跟骨的内结节接地面大,承负体重,跟部经常撞地,或经常站立,或在硬地上行走,在跟骨内结节下可发生一滑囊,滑囊刺激神经可引起疼痛。

在跟骨后方跟腱止点的前后方各有一滑囊,后方滑囊在跟腱与皮肤之间;前方滑囊在跟腱与跟骨后方,长期反复挤压、摩擦,引起跟腱及滑囊充血、水肿、浆液性渗出、纤维性增生,使囊壁增厚,跟腱周围粘连,引起慢性无菌性炎症,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提踵时疼痛加重。

1.6 足部的异常结构

如外翻足可产生跟骨内侧结节的牵扯引起疼痛。另外,平跖足患者也可以有足跟痛的表现,是由于趾短屈肌和跖腱膜受到牵拉及软组织因外翻受到挤压引起。

1.7 与某些疾病有关

与某些疾病如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病、周围神经炎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1.8 外伤因素

有的可造成应力骨折,在休息、停止运动、减少运动量或减缓运动速度可缓解疼痛。即系直接多次损伤积累而成。

二、诊断

1、病史

通常无外伤史,病人诉疼痛呈灼痛状,随着病程的推移疼痛逐渐加重,尤其在负重爬楼或跑步、跳跃后出现。

跟骨高压引起的休息性跟痛症当患者在活动状态时跟骨疼痛减轻或不明显,休息时疼痛反而加重,有时伴有酸胀感,下肢置于高处时,症状减轻,用止血带做静脉淤滞试验,10~35min后,足跟痛症状可以加重,挤压跟骨两侧或跟骨底部患者感疼痛或酸胀样疼痛。

跟部脂肪垫病变多由于外伤或寒冷潮湿引起,主要为跟骨底面疼痛,老年人伴不同程度的脂肪纤维垫萎缩变薄。

跟骨骨刺多见于45岁以上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起病缓慢,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疼痛多发生在一侧或两侧。跟骨跖侧疼痛,常发生于早晨起床后开始踏地时,或久卧、久坐后突然站立时疼痛加重,行走片刻后疼痛可逐渐减轻。

跖筋膜炎所致疼痛于晨起后足跟着地时感疼痛,行走后有轻度缓解,再休息后可明显减轻或完全缓解,疼痛的性质为刺痛。

2、体征

压痛是临床最常见而且是诊断最可靠的体征。

跟骨高压症引起整个足跟部均有压痛。

足底外侧神经第一支卡压的特有体征是压痛点位于展肌深筋膜与跖方肌内下缘之间的卡压部位。

跖筋膜的慢性炎症是此神经卡压的重要前置因素。患者在内侧跟结节、跖筋膜近侧有压痛,但无足底内侧的压痛,不能诊断此神经卡压。

由于损伤所致的跟下脂肪垫炎症,压痛点位于内侧跟结节外侧,不累及跖筋膜及其附着点。

跟骨骨刺引起的压痛点多在跟骨内侧,但与骨刺的部位并无明显对应关系。

跖筋膜炎所致压痛点局限于跟骨结节中央及跖筋膜附着处,其他部位无压痛。

三、鉴别诊断

1、跗骨窦综合征和跟骨内侧神经卡压产生沿足部内侧和足底的放射疼痛,患者常描述有烧灼样疼痛和Tinel征阳性,而背屈脚趾不会加重这些症状。

神经性跟痛经常表现为烧灼样痛、刺痛或麻痛,这种神经性跟痛还可能与神经根受压和足跟部神经瘤有关,后者跟痛与足底跖腱膜炎表现很类似。还有其他的跟部良性或者恶性肿瘤与跟痛有关,临床比较少见。

2、外周血管神经病变

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病人经常描述为足踝部疼痛,通常情况下,这些患者缺乏特定部位的不适感和非负重状态下症状的改善。老年人灼性跟痛:多因足血供不足,可检查动脉供血情况。

3、跟骨囊肿:摄X线片可显示诊断。

4、跟骨的应力骨折:压痛在跟骨体部后方,X线片及CT冠状位可明确诊断。

5、高弓足:足跟过度旋前,足纵弓加高。

6、跟骨骨刺

跟骨侧位X线片上常可看到跟骨结节部大小不等的突起,这些突起常位于跟腱、跖腱膜、足底肌在跟骨结节的止点处。

6、跟骨骨质疏松

部分跟痛症患者表现为足跟部酸痛,可为双侧,晨起时或休息后稍一活动时加重,充分活动后缓解,合并有腰背部疼痛,对于这一部分患者跟痛可能是由于跟骨骨质疏松引起。目前骨质疏松引起的跟痛具体病理机制还不清楚。

李伟大夫建议:在运动医学门诊里,跟痛症患者特别多,很多是年青患者,这是深圳年青人多的特点有关,其主要是足底筋膜炎。很多只有注意及时诊断清楚,认识病因,加强休息和功能锻炼,大部分患者保守治疗都可缓解症。









































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eaw.com//mjccjc/64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