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足跟痛困扰着很多人,它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引起足跟痛的主要疾病有跖筋膜炎、跟垫痛、跟骨后滑囊炎、跟骨骨突炎、距骨下关节炎、产后足跟痛及跟骨下脂肪垫损伤。同济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程飚教授指出,不同的原因,其好发人群也是不一样的。

足跟痛在青少年身上发生主要与长期跑跳有关,中老年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年轻女性则多见于产后,表现为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近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射线片有时候显示跟骨骨刺。

跖筋膜炎:足跟痛最常见原因

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程教授指出,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

跟垫痛:整个足跟下放都有压痛

跟垫痛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程教授说,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治疗方法为使用海绵跟垫或局部药物注射。

跟骨后滑囊炎:不适合的高跟鞋摩擦损伤引起跟痛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不要长期穿高跟鞋。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考的松。

跟骨骨突炎: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程教授提醒,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距骨下关节炎:负重时疼痛加重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产后足跟痛:脂肪垫退化引起疼痛

程教授告知,由于内分泌的改变,使妇女足部肌肉及肌腱的力量、弹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关节囊及关节附近韧带的张力减弱,以致关节松弛、功能降低。足跟部有较充实坚韧的脂肪垫,对体重的压力、行走活动时的震动能起到缓冲的作用。但产妇在“坐月子”期间,由于活动减少,甚至很少下床行走,致使足跟部的脂肪垫发生废用性退化而变得薄弱。当产妇满月后下床活动时,足跟部薄弱的脂肪对体重的支持和运动时震动的缓冲作用大为减弱,脂肪垫也会因此而产生充血、水肿等非特异性炎症,以致造成足跟部的疼痛。

由此可见,预防产后手腕、足跟酸胀隐痛,应注意产后休息和家务劳动的合理安排,不要经常用冷水或使手、足部受凉、受寒。当感到手腕部出现酸胀隐痛时,可同时用两手交替按摩腕部,直到不适感消失。产后注意休息,但并不是说必须长时间卧床。产后如无特殊情况,应尽早下床活动、散步,并做些产后保健操等运动。这样既可避免产后足跟痛,有利于产后身体的恢复。一旦出现了足跟通,局部可热敷,或用红花油涂于患处,轻轻揉擦,每日4-6次。

专家简介

程飚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同济医院骨科副主任、关节病区主任、关节镜中心及运动医学科主任。擅长于人工膝关节置换和人工髋关节置换;肩关节疾病关节镜下诊断及治疗;微创膝关节置换、关节置换手术失败后翻修,单踝置换;臀肌挛缩的关节镜微创治疗。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

特需门诊:周一上午、周四下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eaw.com//mjccby/146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