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护理与治疗足跟痛又称脚跟痛,足跟部疼痛,行走不便。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足跟痛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年老体弱,肥胖者;扁平足;爱穿高跟鞋、拖鞋(尤其人字拖)、有过足外伤史;长期站立或行走如保安、售货员;过度运动如钟爱长跑的运动员等。足跟痛特点是清晨下地的第一步,足跟部特别疼痛。有的活动几分钟后,疼痛反而消失;或者久坐后再次站立时出现足跟疼痛。体检可见足跟部前内侧肿胀。跟骨内侧结节及跖腱膜起点2~3厘米处可有明显压痛。注意患者有无足部力线异常,无胫骨内翻、足内翻以及平足、高弓足等,还应检查跟腱有无挛缩。X线检查:约50%病人可见跟骨结节跖侧有骨刺。B超及MRI检查可见跖腱膜增厚、水肿。
跟骨痛的常见病因有哪些?(1)跟骨骨刺:多见于老年患者,X光片中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但是,临床上发现骨刺并不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2)足底跖腱膜炎: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作用的腱性组织。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3)跖筋膜炎:足底筋膜由足跟部起,到前足止,是贯穿于足底的纤维组织。当足底筋膜过度拉伸或者受压时,就会导致筋膜炎,也可能引起足跟痛、足弓痛及足跟骨刺。
(4)跟骨后滑囊炎: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5)跟腱炎:跟腱是位于踝关节后方的一条大的肌腱,连接着小腿后方的肌肉群到跟骨,行走、奔跑、攀登等运动都依仗它。当跟腱在短时间内承受的压力过大时,可能会发生微小的撕裂,进而出现炎症。(6)跟垫痛: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7)跟骨高压症:跟骨本身因慢性压缩或骨退行性变,跟骨内压升高导致跟骨痛。跟骨高压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单侧或双侧发病,跟部疼痛影响行走。早期下肢抬高可使症状缓解,跟骨的内、外侧及跖侧均有压痛和叩击痛。作跟骨减压治疗有效。足跟痛的日常护理:(1)每日用温水洗脚,保持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炎症。
(2)防寒保暖。冬季要特别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冷剌激。(3)鞋的大小要合适,质地柔软、宽松,能让所有脚趾平放和略为活动。鞋底要有一定的厚度,尽量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外硬里软,尤其鞋跟里面要有弹性,这样能将自身的体重平均分配,鞋底过薄过软还容易损伤足部。(4)使用足跟垫。足跟垫的作用:①减少后跟的直接冲击,当然单纯用足跟垫不能明显减少行走对跟痛症的冲击;②抬高足跟,就可以起到减少跟痛症的作用。
(5)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时要有科学的步态及姿势,避免足部持续负重,防止足部过度疲劳。(6)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游泳、打太极拳等,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骨的韧性增加,骨质增长。行动不方便者,每天可做足部肌肉的收缩锻炼,以增强足底肌的肌力,减缓韧带蜕变松弛的进展。
(7)减肥,减轻足部的压力。足跟痛的治疗:(1)药物治疗:有持续性疼痛时,可以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注意口服这类药物有并发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因此服用时要参考疼痛医生的建议。(2)封闭治疗:即是将含有消炎镇痛液注射到足跟疼痛的部位,也可以加用臭氧,以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并有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的作用。因消炎镇痛液中含有少量的糖皮质激素,因此不适合于孕妇、哺乳期妇女、骨质疏松和糖尿病患者。
(3)中药熏洗、热敷、局部理疗、针灸等,也可以缓解疼痛。(4)小针刀疗法:小针刀治疗的原理在于骨膜下拨离、松解炎症造成的粘连,以促进炎症的吸收而达到治疗目的,故临床上用此方法治疗可达立竿见影之效。此法安全无副作用,疗效良好,为治疗首选。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治的好白癜风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