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滑囊炎专科治疗医院 >> 滑囊炎治疗 >> 第三节手足触诊的临床应用
手足触诊涉及的临床问题较多,可分为局部效应与系统效应两类。前者为手足的固有疾病如外伤、畸形、劳损等,后者为通过触诊手足部的反应点调理其他系统的疾病。
一、手的触诊
(一)畸形
1.爪形手
爪形手为环、小两指的掌指关节呈过伸,指间关节呈屈曲状,是尺神经损伤的特征。
2.猿手
猿手样畸形主要因为手的鱼际肌瘫痪,拇指不能伸展与对掌。第一掌骨与其他4个掌骨在一个平面排列,掌心凹陷消失,使手掌变平,形如猿猴之手。
可见于正中神经麻痹,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等。
3.鹅颈畸形
畸形表现为掌指关节屈曲,近指关节过伸,远指关节屈曲或伸直;严重者,拇指还可处于掌侧内收位。鹅颈畸形与爪形手形成的机理不同,前者因手内部肌挛缩所致;后者则因手内部肌麻痹所致。引起挛缩的常见疾病有:前臂和手部的严重创伤或烧伤、类风湿性关节炎、大脑性瘫痪、臂丛神经损伤以及麻风病等。
4.指下垂
指下垂是指掌指关节处于屈曲位,不能主动伸直。这种畸形提示有指总伸肌麻痹(桡神经损伤)或指总伸肌键断裂。
5.钮孔状畸形
畸形表现为近指关节屈曲,远指关节伸直或过伸。这种畸形提示位于手指近指节背面的中央腱已断裂。
6.锤状指
畸形表现为远指关节屈曲,不能主动地伸直,长久之后,近指关节继发过伸。这种畸形提示伸指肌腱远端断裂或此腱止点处有撕脱骨折。
7.并指畸形
多数为先天性或遗传性,少数为烧伤后处理不当引起。畸形表现为二指或多指连在一起,轻者仅是皮肤、皮下组织或指甲相连,重者可以是邻指的指骨相连。
8.多指畸形
多指畸形较常见,发生在拇指者最多,多指大小不等,一般比正常手指小,最小的仅在手指一侧有一隆起,或是一块小皮垂。多指的结构大多与正常手指相似,但无自主活动,切除后不影响手的功能;有的多指屈伸自如,若要切除必须确定保留的手指能否活动。
9.巨指畸形
这是一种少见的畸形,目前原因不明。巨指畸形仅限手指,不累及掌骨。一般说来,手指的骨头和软组织一部分增生肥大,但有的以骨头增生肥大为主,有的以软组织为主,有的伴有淋巴肿或血管瘤。
(二)肌萎缩
1.大鱼际肌群萎缩
轻度萎缩常是腕管综合征及颈椎病的一种表现,严重萎缩由于正中神经麻痹,个别因鱼际肌群本身的损伤所致。
2.小鱼际肌群萎缩
小鱼际肌群萎缩,常表示尺神经有病变,如尺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颈肋、臂丛神经血管受压症等。
3.骨间肌群萎缩
由于解剖位置关系,掌侧骨间肌萎缩外表看不出。背侧骨间肌位于手背的掌骨间,萎缩时可清楚地看到,其中以第1背侧骨间肌最易看出。骨间肌萎缩提示有尺神经麻痹。
(三)压痛
1.掌指关节压痛
指屈肌腹腱鞘炎时,此处有压痛,并常触及硬结(增厚的鞘副韧带)不随肌腱活动,并在患指屈伸时,更易触及硬结。
2.指间关节压痛
近节指关间关节侧方有压痛及肿胀时,提示有侧副韧带损伤或关节附近的骨折;若关前后和侧方均有压痛,提示整个关节囊有损伤或为关节炎(以类风湿居多)。
3.指残端痛
外伤性截指后,残端常发生疼痛,触痛尤为常见。多数原因是创伤性指神经痛、残端瘢痕与骨断端粘连,少数是因为残留的指甲刺激。
(四)肿块
1.Heberden结节
Heberden结节为指骨骨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年老性关节炎)的一种特征,多见于食、中指的中节指骨远端两侧,属软骨边缘的骨质增生。结节常伴有疼痛,触之坚硬而伴压痛,其表面的软组织一般无肿胀,结节所在的关节常有屈曲和侧斜畸形,而且屈伸受限。
2.掌横纹部肿块
掌指关节屈面的腱鞘囊肿,肿块较小,多在0.5厘米以下,质较硬,有压痛,很少能推动。常被误认为是骨瘤。
(五)闻诊
掌指在伸屈活动时,出现弹响,提示有狭窄性腱鞘炎。
二、手的动量检查
(一)手部关节运动
1.掌指关节
(1)中立位:即伸直位,为0度。
(2)屈曲:即掌屈,约90度。
(3)伸直:正常可伸至0度,或可稍过伸。
(4)内收:拇食指与环小指向中指并拢。
(5)外展:拇指、食指、环指、小指离开中指。
2.指间关节活动范围
远、近侧指间的运动方式相同。
(1)中立位:关节的伸直位,为0度。
(2)屈曲近侧指间关节达度,屈曲远侧指间关节约60-80度。
(3)伸直:伸直远、近侧指间关节均达0度,偶有过伸。
3.拇指运动
(1)中立位:拇指伸直,其尺侧缘对食指掌侧面的检查。
(2)外展:30-40度。
(3)内收:拇指伸直并拢。
(4)屈曲:掌拇关节达20-50度。
(5)对掌:第一掌腕关节的外展、屈曲,与拇指内旋联合运动,不易量出度数,应注意观察拇指横越手掌之程度。
4.手的休息位
休息位是手处于静止状态,为一种半握拳姿势,手部各组拮抗肌的肌张力呈现相对平衡。腕关节背伸约10-15度,伴有轻度尺侧偏斜;拇指轻度外展,指腹接近或触及食指远侧指间关节的桡侧缘;食、中、环、小各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均呈半屈曲位,其屈曲程度向小指逐渐递增。
5.手的功能位
手能发挥最大功能的位置,形如握茶杯状。腕背伸20-25度,尺偏10度。拇指微屈,充分外展对掌。各指分开自然屈曲,掌指关节屈30-40度,近侧指间关节屈曲60-80度,远侧指关节屈曲10-15度。
(二)手部肌肉检查
手部运动的肌肉较多,按肌肉的起止点可分手外在肌和手内在肌两种。肌肉起点在前臂或上臂,止点在手部者,称手外在肌;肌肉的起止点均在手部者,称手内在肌。按肌肉的功能,可分为拇指运动肌和手指运动肌两类。这两类肌肉分别作用于掌指关节的指间关节。
1.拇指运动肌肉检查
(1)拇指桡侧外展:主要运动肌为拇长展肌、拇短展肌和拇长伸肌。这一运动是拇指在手掌平面上离开食指的运动、范围从0度-60度。该动作主要发生于拇指掌腕关节,但也包括掌指关节的伸展。拇长展肌的检测:嘱患者将拇指用力向垂直于手掌平面的方向外展,可触及该肌腱。拇短展肌的检测:患者手背平置桌上,加阻力于拇指尖,嘱患者将拇指垂直翘起,于鱼际处可触及拇短展肌。拇长伸肌的检测:嘱患者拇指末节抗阻力伸直,可触及拇长伸肌腱。
(2)拇指掌侧外展:主要运动肌是拇长展肌、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这一运动是拇指在与手掌垂直的平面上离开食指的运动,范围从0度-90度。拇对掌肌的检测:嘱患者拇指在指甲与掌面平行下对向小指尖,可触及该肌。
(3)拇指内收:可分两种。一种为伸展的拇指在手掌平面上向食指靠拢,称尺侧内收,范围从60度-0度。另一种为外展的拇指在与手掌垂直的平面上向食指靠拢,范围从90度-0度。内收动作由拇收肌和拇长伸肌引起。拇收肌的检测:手指伸直、拇指向桡侧外展,嘱患者拇指向食指桡侧缘靠拢,并夹持一纸,医生试图抽出该纸,可测知拇收肌的肌力。
(4)拇指对掌:为第一掌骨倒向掌心的动作,拇指腹可触及各指腹。参与这一动作的肌肉较多。轻轻对掌时,拇对掌肌起主要作用;用力对掌时,拇短屈肌成为主要运动肌,小指对掌肌也参与作用。拇对掌肌的检测:腕关节伸直,嘱患者拇指及小指指端相触。医生一手在指端施加阻力,另一手在第一掌骨桡侧缘可触及拇指对掌肌的收缩。小指对掌肌的检测:患者腕关节伸直,嘱小指在伸直位向拇指基部靠拢,若第5掌骨头显著移向掌侧,表示该肌功能存在。
(5)拇指伸展:主要由拇长伸肌和拇短伸肌完成,伸展范围从0度-30度。拇短伸肌的检测:嘱患者抗阻力伸直拇指的掌指关节,可触及紧张的该肌肌腱。
(6)拇指屈曲:主要由拇长屈肌和拇短屈肌完成,屈曲范围从0度-60度或0度-70度。拇长屈肌的检测:医生固定患者拇指近节指骨,嘱其抗阻力屈曲末节拇指,可测知拇长屈肌的肌力。拇短屈肌的检测:患者拇指取掌侧外展位,并保持指间关节于伸直位,嘱其屈曲掌指关节,医生在拇指末节施加阻力,在大鱼际的尺侧部可触及收缩的拇短屈肌。
2.手指运动肌肉检查
(1)伸展:由指总伸肌、食指固有伸肌及小指固有伸肌共同完成伸展动作。指总伸肌的检测:嘱患者抗阻力伸直其掌指关节,可触及该肌腱。食指固有伸肌检测:嘱患者食指单独抗阻力伸直,可测知该肌肌力。小指固有伸肌检测:嘱患者小指单独抗阻力伸直,可测知该肌肌力。
(2)屈曲:这一动作主要由屈指浅肌、屈指深肌及蚓状肌完成。小指短屈肌和小指展肌还参与小指的屈曲。指浅屈肌的检测:医生固定患者近节手指,嘱患者远侧指间关节在保持伸直位下抗阻力屈曲近侧指间关节,可测知该肌肌力。指深屈肌的检测:医生固定患者的中节指骨于伸直位,嘱患者抗阻力屈曲末节指骨,可测知该肌肌力。
(3)内收:即手指并拢夹紧的动作,由骨间掌侧肌完成,食指伸肌为辅助肌。骨间掌侧肌的检测:嘱患者第2,4,5指由外展位抗阻力内收并拢,可测知该肌肌力。
(4)外展:即手指分散张开动作,由骨间背侧肌完成,指的伸肌和小指展肌为辅助肌。骨间背侧肌的检测:患者的手指并拢伸直平放于桌面,嘱患者抗阻力依次外展第5,4,2指,可测知该肌肌力。小指展肌的检测:嘱患者小指抗阻力外展,可触及该肌。
三、手部特殊检查
(一)扳机指检查法
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指不能自如屈伸,当屈曲(或伸直)到一定程度时,感到有阻力,须用力屈(伸),严重时须用另一手扳动,患指才如枪机般突然屈曲(或伸直),并且常伴有“咔哒”声,故称扳机指。有时在该掌指关节掌侧可触及米粒大的结节,随该指屈伸而活动。
(二)手指中轴检查法
正常握掌时,拇指除外,其余四指中轴线指向舟骨的隆起处。当各指半屈曲位时,各指甲的中轴排列方向也同样如此。如某指的指骨或掌骨骨折,出现旋转畸形时,则该指中轴产生偏斜。
(三)夹纸试验
将一纸片放在患侧手指间,叫患者“用力夹紧”,如医生能轻易抽出纸片,即为试验阳性,说明其骨间肌无力。
四、足部触诊
正常站立姿势是两足向前或呈“八”字形,步行角度不超过15度(即足印与路线之间的夹角)。如下肢有内旋、外旋畸形,前足处于内收位或外展位,就会形成所谓的内“八”字脚或外“八”字脚。
检查足弓是否正常,有无塌陷消失(平足)或升高(高弓足)等,并记录其程度。方法是足蘸水或墨水或滑石粉,踏于地面或木板或白纸上印出脚印,从脚印辨别足弓的形态。
(一)畸形
1.马蹄足
马蹄足又称尖足或垂足。为踝关节跖屈畸形,跟腱挛缩。立位负重时,足尖着地负重,足跟悬起不能着地。
2.跟足
跟足又称仰趾足。与马蹄足相反,为踝关节背屈畸形,多因小腿三头肌麻痹引起。足跟着地负重,足尖翘起,或足尖不能充分落地。
3.内翻足
内翻足多为距下、距舟、跟骰关节的畸形。跟骨向内侧旋转,前足内收、胫骨长轴延长线落在跟骨中线外侧。站立和走路时,足外侧着地负重。
4.外翻足
外翻足亦为距下、距舟、跟骰关节的畸形。跟骨外旋,前足外展,足纵弓下陷,舟骨向内突出,胫骨长轴延长线落在跟骨中线内侧。站立和走路时,足内侧着地负重。
5.扁平足
足弓消失,立位足弓顶点舟状骨可以接近地面,前足增宽,前足跖面形成胼胝,多合并轻度外翻。
6.高弓足
高弓足又称凹足。与扁平足相反,足弓过高。临床中多数为两种畸形合并存在的复合畸形,如马蹄高弓内翻足、仰趾高弓外翻足、扁平外翻足等。
7.拇外翻
第1跖骨内收,趾外翻,跖趾关节内侧隆起,滑囊肿胀。
8.爪形足
在高弓足的基础上跖趾关节过伸,而趾间关节屈曲,形如爪状。
9.锤状趾
常见于第2趾,其跖趾关节过伸,趾间关节屈曲。趾背皮肤常有痛性结节。
10.叠趾
常见于小趾重叠于第4趾之上。
(二)压痛点
内外踝骨折,跟骨骨折,韧带扭伤都有局限的压痛区。跖痛病即莫顿(Morton)病在第2,3跖骨头跖侧有压痛。菲波(Freiberg)病即跖骨头骨软骨炎,压痛点多在第2或第3跖骨头。第2,3或第4跖骨干有压痛,可能是疲劳骨折,即行军骨折。第5跖骨基底压痛,可能是由于遭受直接打击或腓骨短肌强烈收缩造成的第5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所引起。扁平足压痛多在内外踝下方。拇囊炎的压痛多在第1跖骨头内侧。跟骨上的压痛点对诊断很重要,如果压痛在跟腱上,病损在跟腱或腱膜,常伴肿胀和摩擦音;若在跟腱的止点处可能是跟腱后滑囊炎;在跟骨的跖面正中偏后可能是跟骨刺或脂肪垫的病症;靠前部可能是跖腱膜的疼痛或足底肌肉痉挛;跟骨本身病变或距跟关节病变的压痛点在跟骨的内外侧。
(三)皮肤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
足部皮肤温度的判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医生用手部比较敏感的部位对患者足部进行左右对比或同患者身体其他部位进行对比;另一种方法是用表面温度计检测。足背动脉的触诊是在患者足背的第1,2跖骨之间用食、中指指端进行由轻到重的触摸,通过感知其搏动来判断血运情况。
(四)包块
足背的囊性包块多为腱鞘囊肿。足内侧的骨性包块多为副舟骨。
五、足部动量检查
(一)关节活动范围
1.踝关节
(1)背屈:20度-30度。
(2)拓屈:40度-50度。
2.足部关节
(1)足内翻:30度。足内翻肌为胫骨前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
(2)足外翻:30度-35度。足外翻肌为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和趾长伸肌。
3.关节
背伸:45度。背伸肌为拇长伸肌、拇短伸肌、趾长伸肌和趾短伸肌。
4.跖趾关节
跖屈:36度-40度。跖屈肌为趾长屈肌、趾短屈肌、骨间跖侧肌、足蚓状肌、拇长屈肌、拇短屈肌和小趾屈肌。
(二)肌肉运动功能的检查
1.腓肠肌、比目鱼肌
嘱患者俯卧,将足抗阻力跖屈,可触及也可看到腓肠肌。屈膝时,腓肠肌不能有效地使足跖屈。因此,单独检查比目鱼肌时可嘱患者俯卧,屈膝90度,将足抗阻力跖屈。
2.胫骨后肌
嘱患者仰卧,将足跖屈并抗阻力内翻,可在内踝后上方触及并看见该肌腱收缩。
3.拇长屈肌、趾长屈肌
嘱患者抗阻力屈曲拇趾及其余4趾末节趾骨,可触及肌腹收缩。
4.胫骨前肌
嘱患者取仰卧位,抗阻力踝背伸、足内翻,可触及该肌收缩。
5.拇长伸肌、趾长伸肌
嘱患者将拇趾及其余4趾抗阻力背伸,可触及该肌腱收缩。
6.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此两肌由于不易区分,故可同时检测。嘱患者将足抗阻力外翻,可在外踝后上方触及紧张的肌腱。
(三)测量
1.轴线的测量
足部结构与身体重力必须在一条正确的轴线上,如有变化,不仅引起足部本身疾患,而且还可引起膝关节、腰部因非生理性扭转力而发生慢性劳损。正常功能轴如下:
(1)小腿轴线:站立位时,小腿中1/3后面中点与跟骨后面正中的连线,应和小腿至地面的垂直线在一条直线上。若有跟骨内外翻,则两条线不重合,并形成交角。
(2)胫骨轴线:胫骨长轴的直线,应正对拇趾和第2趾之间。如有足内外翻畸形、平足或踝关节脱位,此轴线的关系即发生改变。
(3)外踝轴线:外侧面经外踝向下的垂直轴线,正对足外侧长度(足趾不计算在内)后1/3处。踝关节骨折脱位时,此轴线关系发生变化。
(4)前足与后足的关系:跗骨部分为后足,跖骨与趾骨部分为前足。正常足第1跖骨中轴线与距骨长轴线基本一致。如第1跖骨显著内偏,即成内收足畸形;若第1跖骨明显外偏,即为外展足畸形。
(5)足的长轴:自跟骨正中引一轴线,正常足此线通过第1,2趾之间。它与两踝连线相交,前外侧角为95度左右,若成直角表示前足外展,若大于95度表示前足内收。
2.足弓的测量
(1)足弓指数:检测足弓的方法,除了目测之外,还要检测足弓指数,即用量尺测出足的高度(从地面至足背面最高处)和长度(从足跟后缘至最长趾的末端),将足的高度除以足的长度再乘,所得数据即为足弓指数,此法称为弗利得兰足弓指数测量法。正常足弓指数在31-29范围内,轻度平足为29-25,25以下者为严重平足。测量公式:足弓指数=足高度/足长度×。
(2)足弓角:第1跖骨头、跟骨结节和内踝三点组成三角形,顶角正常为95度,平足时此角增大可达度-度,高弓足此角减少可至60度;跟骨侧的角度正常为60度,平足时减少至50-55度,高弓足增大至65-70度。此法称为包格达诺夫足顶角测量法。
(3)舟骨定位线:内踝至第1腓骨头内侧连线,正常通过舟骨结节。足弓下降者舟骨结节在此线之下,如扁平足;足弓升高者,舟骨结节在此线之上,如高弓足。
六、足部特殊检查
(一)赫尔本(Helbing)征
正常站立时,跟腱长轴应与下肢长轴平行。足外翻时,跟腱长轴向外偏斜,偏斜程度和外翻程度成正比。
(二)基恩(Keen)征
若内、外踝横径增大,为此征阳性。如波特(Potty骨折(即踝关节外展型骨折)脱位时,两踝横径增大。
(三)跖骨头挤压试验
医生一手握患足跟部,另一手横行挤压5个跖骨头,若出现前足放射样疼痛者即为阳性。如跖痛病、跖骨痛、扁平足、莫顿(Morton)病等。
(四)捏小腿三头肌试验
患者俯卧,足垂床沿下,捏患肢小腿三头肌肌腹,正常时可产生足跖屈,如跟腱断裂,则无跖屈动作。
七、手足反射区触诊
手足反射区按摩疗法是建立在中医脏腑相关、表里相关、经络学说及现代神经反射理论、生物全息学说基础上的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调和阴阳、疏通气血、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功效。尤其对目前人们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eaw.com//mjcczz/12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