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人由于接触病畜和其畜产品感染发病。

二、传染源

牛羊是我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和其他动物次要地位。三、人怎样感染布病

(1)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经皮肤黏膜直接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常见于接触病畜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挤奶、剪毛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产品加工等职业人群。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物和饮水,布氏菌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有的人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生拌肉或生肝,吃未熟的肉或者手不干净拿起食物吃容易患病。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草场、水源等是牲畜经消化道感染的主要途径。

(3)经呼吸道感染;人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皮毛加工企业职工容易经呼吸道感染,畜舍内活动尘埃飞扬已使牲畜呼吸道感染,

四、传播因子

(一)病畜流产物:布病流产胎儿含有大量布氏菌。另外,胎盘、胎膜、羊水也都含有很多布氏菌。

(二)病畜的乳、肉、内脏:

(三)皮毛;布病疫区出产的羊毛和皮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四)水:布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池物可以直接污染水源;也可由污染的地区经雨水灌流或灰尘落入水中。

(五)土壤、尘埃:病畜的排泄物(粪、尿)污染土壤,随着牲畜的活动,扬起尘埃,传播布病。

五、布病有哪些临床症状和体征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常见而且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布病的各个期。热型不一,变化多样,观察体温傍晚升高。热波的数量、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差异很大。波与波之间的间隔不一,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仍然是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2、多汗: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特别是晚上增多,是其特征。与一般发热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当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烦躁,甚至影响睡眠。大量出汗可以导致虚脱。

3、疼痛:急、慢性期布病患者都可以发生骨关节与肌肉的疼痛。在急性关节与肌肉疼痛呈游走性与风湿病相似。主要在大关节,疼痛十分剧烈。慢性期的关节疼痛一般局限于某一部位,并以骼、髋、肩、骶、膝等大关节处为常见,单个或多个,非对称性,局部红肿。常因过劳或气候变化而使疼痛加重。神经痛:多因神经干或神经根受累所致。根性神经痛多发生于病后2~3日,以腰骶神经根居多,患者腰部及两下肢剧痛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人都具有此症状。患者自觉疲乏无力。

(二)患布病主要体征

1、皮疹:急性期患者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持续时间短。2、淋巴结肿大:有些患者可以出现淋巴结肿大。

3、骨关节变化:骨关节系统的损坏是布病的主要体征之一,可出现关节强直,关节面增生、肿大。多数有滑膜炎,关节周围炎,关节旁组织炎、关节炎,骨关节炎和滑囊炎等。

4、肝、脾肿大:肿大的肝脾质软或中等硬,

5、软组织肿胀:各期布病患者均可发生软组织的损害,比如筋膜、腱膜、关节囊、关节组织及肌肉等。

6、男性患者可出现睾丸肿大,女性出现流产、不孕。

六、布病的防治:布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并不可怕。按照疾病流行环节中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可以减少人间布病的发生。

①切断消化道传播,要求食物要做熟,奶要煮熟、肉要炖熟,不要喝生奶、吃生肉。并且在与牲畜接触后要彻底洗净双手,使用浓肥皂水即可,防止病从口入。②切断呼吸道传播,主要是在清理畜圈时注意,可以在清扫前洒一些水防止扬尘,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戴上口罩等。③切断接触传播,要求人们不要徒手为牲畜接产,应戴上手套。对病畜和死畜的肉、内脏、流产物及皮、毛等要深埋或烧掉,并做好现场的消毒、清理工作,不要让其他人或动物有机会接触到。

七、布病治疗: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

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注意休息,补充营养,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可用退热剂,根据并发症对症治疗。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eaw.com//mjcczl/1399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