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滑囊炎专科治疗医院 >> 滑囊炎病因 >> 岐黄专论丨针刺加中药治疗皮脂腺囊肿一则
医案集腋
针刺加中药治疗皮脂腺囊肿一则
美国洛杉矶包克新主治邹天鹰整理
病人:杨某,女,35岁,访美华人。
初诊时间:年7月1日。
病人主诉:10天前在左侧耳垂后、乳突下端前方凹陷处,正当翳风穴位置处出现红肿包块。年1月在相同位置曾出现过囊肿,经中国国内的医生手术治愈。病人自述当时被告知为“巧克力囊肿”,这次发病后又电话咨询了国内的医生,国内医生答复可能为以前的“巧克力囊肿”复发,还得开刀。病人感到包块处疼痛剧烈,张口困难,疼痛感漫延至包块周围,触之痛感加剧,严重地影响了日常生活,精神压力较大。患者自行服用了抗生素并外敷新鲜蒲公英四天无效,故来诊所治疗。
查体:身高cm;体重51kg;血压/80mmHg;脉搏76次/min;呼吸16次/min;面色偏白;舌红,苔黄,脉弦细。左侧翳风穴处有一柔软囊性包块,触之痛剧。
诊断:西医:皮脂腺囊肿,软组织发炎;中医:脂瘤,热瘀蕴结型。
治疗计划:清热凉血,散瘀止痛。针刺配合中药治疗。
取穴:阿是、大椎、患侧温溜。
治法:电针连续波刺激30分钟/次。
中药处方:野菊花10g,蒲公英15g,黄芩10g,紫花地丁15g,大黄15g,知母10g,栀子10g,赤芍10g,牡丹皮19g,生地10g,甘草10g。5剂,水煎服。
治疗经过:患者只来诊所于初诊时针刺一次,本来约定于7月4日复诊,病人家属事先来电告知,第二天包块即破裂,流出瘀血,包块消退,疼痛消失,返家后也仅服用了一剂中药,大便偏稀而停药,不再来诊而终止治疗。病人家属于8月8日来诊所告知,病人的包块已消失,人已回中国。
体会:
1.皮脂腺囊肿是较常见的体外病变。西医认为,本病主要为由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潴留性囊肿。该囊肿生长缓慢,一般不会突然增大,如果肿物突然增大,伴有局部的红肿热痛,或高突,甚至化脓破溃等,多为伴发感染,西医多用手术开刀去堵塞加抗感染的方法治疗。传统的开刀切囊肿的方法是解决此病最快的方法,一般不会考虑针灸治疗。
2.病人被先前的医生告知为“巧克力囊肿”(chocolatecyst),是因为囊肿内含褐色、粘稠如糊状的陈旧性积血,似巧克力,故称其为“巧克力囊肿”。而“巧克力囊肿”一般是指卵巢巧克力囊肿(chocolatecystofovary),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该病人所说的耳后囊肿应是皮脂腺囊肿,“巧克力囊肿”本身并不是学名,故用于俗称也无妨。
3.该病例患者自行服用了抗生素并外敷新鲜蒲公英治疗四天无效。抗生素进入体内需要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有效地杀灭细菌。临床上通常以三天作为药物是否有效的观察期。此病人服药四天后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多提示抗生素对此菌不敏感,或本来就没有感染,但该例发病急速,感染的可能性也很大,而用药四天无效,说明药物没起多大作用。
4.皮脂腺囊肿古称“脂瘤”、“粉瘤”。“脂瘤”最早见于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多见于肩项,瘤则随气凝结……瘤则有六:骨瘤、脂瘤、气瘤、肉瘤、脓瘤、血瘤。”根据病人的舌、脉、证,医者考虑为气血壅滞,邪热内生,热瘀蕴结,故用清热泻火、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中药,但病人仅服了一副药就因包块消散而停药了,中药对该病例起了多大的作用难以评估。
5.病人接受了针刺治疗,针刺后当时并没有马上见到效果,但病人回家后第二天包块即破裂,排除瘀血,病告痊愈。说明针刺在包块处(阿是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就像手术一样,手术可摘除赘生物,立即见效。法律上不允许针灸医生在美国用开刀的方法给病人治病,只能用针,这个病例仅用针一次,打开了包块处的瘀积,可认为是针灸针代替了手术刀。至于取穴大椎,在于清泻热邪;取穴患侧温溜,是考虑该穴被传统地认为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治疗疔疮等病症。该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逆注、蛇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但针刺大椎与温溜仅对该病例实施了一次,它起了多大的作用也难于评估。
6.针刺治疗体外增生类病变在针灸科并不少见。但针灸科以外的医务人员及普通病人对此并不熟悉,多不会考虑求诊于针灸医生。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确定不是恶性的体外包块都可以用针刺治疗,且多有助于痊愈或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值得推广,故不揣浅陋,列举此病例于此,供同道分享。
校核
朱建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