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胆总管囊肿的全腔镜下手术,内行都知道:那可是小儿外科界极富有挑战性的复杂、高难度手术之一,以往只有省医院才能完成这类手术。

由于该术式的所有操作都在腹腔镜下完成,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而且最大程度避免了肠管外露操作带来的弊端。医院小儿外科早在前些年就已探索引入该技术,并成功开展了多例腔镜辅助下的胆总管囊肿手术,让患儿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先进、优质的诊疗服务。

近日,小儿外科再传捷报——学科带头人医院专家指导下,成功挑战一例全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手术!术后患儿恢复良好。

胆总管囊肿让6岁宝宝受腹痛折磨

3月12日上午,6岁的莹莹(化名)出现了右中上腹部疼痛,而且不能进食,食后疼痛加重,家医院行B超检查,当地医生考虑莹莹患的是“胆总管扩张”,治疗比较棘手,医院寻求更优解决方案。

很快,莹莹医院小儿外科。当时,莹莹一直忍受着腹痛折磨,精神状态很差,医生当即为其完善进一步检查,最终明确了“胆总管囊肿”的诊断。

CT提示胆总管囊状扩张

MRCP所见

为使患儿获益,小儿外科挑战新术式

小儿外科主任钟洪才深知,胆总管囊肿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胆道畸形疾病,但结合莹莹的临床症状、相关检查结果判断,她已出现了胆道感染情况,需尽快安排手术,否则有可能出现化脓性胆管炎、胆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可能!

于是钟洪才组织全科医师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讨论、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应行目前国际上公认首选、标准的术式——“扩张胆总管、胆囊切除,胰胆分流、胆道重建术”。

但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创新派”表示,应尝试全腔镜下开展微创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有利于患儿恢复,同时也可减少术后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机会;“传统派”则认为,全腔镜下操作难度大、风险高,医院开展这类手术,不医院成熟开展的腹腔镜辅助技术,即在腹部另做小切口或扩大戳孔取出标本、进行肝管与肠及肠与肠吻合术。

钟洪才对着病例陷入了沉思,最终,他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选择了挑战前者,让患儿最大程度获益!为了更加稳妥地开展此项技术,钟医院儿科专家到场指导,在术中助其一臂之力,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各种潜在风险。经与患儿家长充分沟通,患儿家长也非常赞赏此方案,并表示全力支持!

手术切口仅四个小孔,无并发症

因为当时等待手术的患儿太多,莹莹的手术时间已排到了下一周,为了尽快给莹莹解除痛苦,钟洪才决定利用周末加班进行该手术!

3月16日,当大多数人还沉醉在周末的美梦中时,手术室早已开始忙碌起来。主麻医师早已准备好各种麻醉药品及麻醉前准备工作,手术组人员再次核对手术信息无误……一切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手术医生的第三只眼睛——腹腔镜上场了!镜子通过TROCAR中空通道伸进了腹腔,发现胆总管周围已有少量黄色渗液、组织水肿,这些都是患儿胆道已有感染的表现,这意味着,胆道囊壁与周围结构可能粘连,分离时渗血会增多、而且更容易有损伤,手术难度比想象中更大!

台上的医护沉着、默契地配合着,凭借熟悉的解剖知识,娴熟的外科技巧,终于顺利切除囊肿,但手术还未顺利结束……只有完成胆道重建,才能让肝脏分泌的胆汁流入肠道,完成其应有的作用。

寻找合适位置离断肠管,在合适的位置吻合肠管,肠管再与肝管断端吻合……手术团队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力争让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小至零。4小时后,手术终于圆满收官!术中患儿出血少,腹部切口只有四个小孔!(见下图)3月26日,患儿康复出院,住院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

全腔镜下完成手术切口情况

传统开腹手术的切口

手术进行中

供稿:小儿外科徐婉妃

供图:小儿外科钟洪才

责编:社会工作部周婷婷

主编:曾宁

编辑:谢国豪

为小儿外科团队点“在看”

↓↓↓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eaw.com//mjccwh/128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