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诊历史的记载可追溯到多年前的西周年间,到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作为一个中医诊断方法已形成存在,当时我国现存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上涉及的舌诊相关知识,包括舌质、舌苔、舌觉等方面的内容已经出现。
汉唐时期舌诊在中医实践中又不断发展验证,东汉中医名家张仲景(公元年——年),将舌诊之重点放在观察舌质上,而唐代中医名家孙思邈(公元年——年)则把舌诊观察舌象作为辩证脏腑的理论根据。
宋金之时期,中医学界流传下来的医著表明,中医理论和临诊学术著述颇丰,舌诊在此时期有较大发展。
明清至民国时期,明末至清代中叶,中医温病学趋于成熟,把“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结合起来,形成“温病察舌”的辩证原则,其中叶天士、吴鞠通更是将辨卫、气、营、血、察津液存亡,将舌诊运用于辨温病属性、察三焦病位,成为指导施治的指标,至民国时期《舌鉴总论》、《察舌辩证新法》、《辩舌入门》、《舌诊学》等舌诊著述层出不穷,舌诊就更有了成熟充实的境况。
六十年来舌诊在传承与创新上操作实践
新中国六十多年来,中医舌诊学在中国研究院校,以及中医专家学者的临诊实践和科研推动下,使舌诊在客观化、规范化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也需要指出,我在现代中西医的比较学的考量中,发现中医的舌诊是其优势,在中西医比较学中舌诊是中医所独有的,而且从其通过舌的观察的角度,从舌质、舌象、舌苔的现象上规纳出证候,并与脏腑阴阳证候联系起来,与三焦辩证,温病察舌联系起来,加强了中医向现代化辩证施治的步伐,尤其为化繁为简的舌诊提供了规划整理的条件。
舌诊属于中医的望诊,主要有望舌质,望舌苔二部分。舌质反映五脏精气的盛衰,阴阳辩证的状况,舌苔反映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同样也为阴阳五行的辩证提供了施治的证候。
望舌诊主要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望舌苔主要包括舌苔的性质和舌苔的颜色。
1.望舌质
(1)望舌神
望舌神主要判断有神舌或无神舌。
a.有神舌
无论什么舌色,都是“活色”。
舌象:舌质鲜活,红润,有光泽,活动灵敏自如。
辩证:有神舌证明五脏正常,正气未损,精气充盈,气血荣润。
b.无神舌
不管什么舌色,都是“死色”。
舌象:舌质晦暗,干涸,呆板而一无生气,运动呆滞。
辩证:无神舌,正气大伤,五脏功能衰竭,胃气耗竭,病势危重。
(2)望舌色
望舌色时望舌质的颜色,除淡红色舌是正常的无病舌色,其余淡白、红、绛、紫、青都是病色。
a.淡红舌
舌象:舌色淡红,红润鲜活。
辩证:脏腑机能正常,或患病轻浅,包括温症,实症,热症,虚症均系轻浅。
b.淡白舌
舌象:舌色淡白,重者苍白无血色。
辩证:淡白舌为虚寒,气血不足,为气血两亏之象。现代医学病症的贫血,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
淡白瘦薄舌
舌象:舌色淡白,舌体瘦薄,舌苔薄白。
辩证:气血两虚,脏腑失养,疲困乏力,心悸自汗,头晕目眩。
治疗:补益气血,温补脾阳肾阳虚,但又需警惕该体质易虚不受补,温补时也要适量滋阴。
淡白肥嫩齿痕舌
舌象:舌色淡白,舌体胖嫩,舌缘有齿痕,舌上白腻水滑。
症状:脾肾阳虚,畏寒怕冷,腹泻腹胀,易染浮肿风湿。
治疗:健脾利湿,补肾阳。
淡白舌,白腻苔
舌象:舌色淡白,苔白干裂,中间有两条厚腻苔。
辩证:脾肾阳气亏损,湿阻中焦,脾胃阴阳两虚,津液不能上承,易口舌生疮,口干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治疗:滋养脾胃阴阳两虚,滋养肺阴,温补肾阳。
淡白夹红舌
舌象:舌色底色淡白,舌象尖部红,苔为黄腻薄苔,润泽。
辩证:脾虚湿滞化热,口干渴,胃易不适,心肝郁热,烦燥易怒,精神抑郁,失眠多梦。
治疗:健脾益气,清热利湿,补脾阳,滋胃阴,舒肝理气,理气解郁,安心养神。
c.红舌
舌色比正常舌红,舌体愈红,热邪愈重。
舌缘红
舌象:舌色基本色为淡红,舌边缘红,苔白。
证候:肝火上炎,烦燥易怒,眼睛易红肿,头痛,胸肋胀满。
治疗:舒肝解郁理气。
舌尖红
舌象:舌色基本色为淡红,白癜风怎么回事最好的中医专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eaw.com//mjccjc/8437.html